解讀衡量產品設計好壞的三個標準_建站經驗教程
推薦:80后的站長路 從無知到熟悉深夜無語,忽然有感而發,細細想起自己走上站長路的經歷,頗有一些感慨,操作鍵盤寫下來,算是和大家一起分享心得。 97年在新疆接觸互聯網,那時候還是撥號上網,網速也慢,上網還是4元一小時,玩的最多的就是QQ、UC以及網頁版的江湖之類的游戲,很少登陸什
到底一個產品在設計之初,除了商業模式是否合理這個本質問題除外,剩下的就是邏輯結構和產品設計的思路是否正確。而“正確”這個詞又是一個相對的,只要成功的就是正確的,于是乎,貌似又只能倒退成功產品的設計思路,從表象反推本質。
某次和業內朋友討論,用戶的回復信息的排列,按時間排列,到底是先回復的內容在先合理,還是后回復的內容在先合理,得到的幾個答復都是跟產品經理的個人理解和行業情況的經驗來設計,而我個人覺得這不能做一個有效的理論支撐。
就像同樣是一道“宮保雞丁”的菜,雖然不同的廚師有不同的炒法,味道也不一樣,但是工序和基本的配料都是一樣的。但是俗話說呢,沒吃過豬肉,總見過豬跑吧,不一定會做一道菜,但是好吃不好吃還是能嘗出來的。好的產品和不好的產品,作為一個普通用戶,一上手就能感覺出來。
個人覺得產品是否成功的,在設計思路上和產品最后的評測上,以三個標準來衡量
一,流程最短
第二個標準,產品設計的流程最短。這個問題牽扯的項目比較多,一個長的流程下來可能需要數步,短的流程也需要2-3步來完成。而流程上,也有必要流程和非必要流程,流程之間關聯性,也有緊密關聯的兩個獨立流程,或者可以完全獨立的流程。
一個完整的流程,就是包含了多個操作路徑的集合,是解決一個問題,或者解決一套問題的操作步驟。流程上下游關系之間,有自己可控的流程,也有屬于第三方的非可控的流程。
例如,你是一個電子商務網站,當一個用戶來到你的網站上,自挑選商品到進行付款之前,都是在你的網站進行操作的流程,這些流程是你可控的,而當用戶進行支付行為的時候,不管是網銀,支付寶,手機還是去銀行實體匯款,這些流程都不是你能控制的流程,但是你可以盡量減少用戶在第三方流程上操作所花費的時間,哪怕只能減少一步。
單單這樣一個設置,就為用戶節省了2步的操作步驟。例如,如果用戶不是多窗口瀏覽器,要新打開一個瀏覽器,然后在瀏覽器上輸入163的地址或郵箱地址,如果不熟悉的可能還百度一下,如果多窗口的瀏覽器,要雙擊或新建立一個標簽窗口,然后輸入郵箱地址,也肯能點開新窗口,通過導航網站過去。不論哪個操作,最少都有再輸入郵箱地址和新建窗口的2個步驟的操作,而這兩個多余的操作是在注冊網站上可以多通過一句判斷代碼來給用戶實現的。
二,路徑最短
第一點的路徑,并不是指一個流程的全部操作路徑(這點將做為第二點來講),而是一個獨立頁面內,用戶所要完成的各個操作,其鼠標的必要移動路徑是最短的。
用戶的無序鼠標移動不計算在內,但是一個好的獨立產品頁面應在設計之初,或交互設計的時候,就要將用戶的鼠標移動路徑,包含無序的路徑考慮在內,盡量減少可能形成無序路徑。無序路徑是指因邏輯結構或頁面布局的問題,引起用戶的關注點和鼠標路徑在尋找根本需求和完成必要造作之前的有可能干擾其操作的功能所引起的鼠標路徑移動。
所說的獨立頁面,應該說一個獨立的操作過程更準確。例如,在一個注冊頁面,除了必須的注冊項目(項目的多少以5個內為最佳),項目之間的間距排列,從進入頁面的第一個必要操作項目(未必是第一個項目),到最后一個必要操作項,用戶的鼠標移動距離應設計成最短(從符合邏輯結構的流程上)。
對于網絡操作熟練的用戶,會用tab來切換輸入框的順序,務必保證切換順序的邏輯結構正確。對于絕大多數網絡用戶,是用鼠標“箭頭”點擊的方式,此時,當用戶在選擇完輸入狀態后,鼠標一般會向右半區移動5厘米左右,而上下輸入的間距控制在1厘米上下即可。通過對注冊流程的輸入框和確定按鈕的布局,使用戶從填寫注冊信息到點擊確定之間鼠標可能移動的路徑是最短的。
三,需求最直接
關于需求最直接這點,就是說要產品的絕大多數功能都是滿足用戶的最直接最本質的需求。
筆者親自經歷的幾個產品的設計上,在最初,都會經歷一個“凌亂”的產品需求梳理階段,而這個階段,往往很多人(作為產品的開發團隊或旁觀者)都認為自己所提的需求是必須的和需要體現的。這個初期的需求梳理階段,作為把關者,相當重要的能力就是能夠對需求進行“辨偽”,提取出真正的需求,和剔除偽需求。
實際的情況很可能是這樣,一個產品來做設計,少數人會提意見,然后拿出來開會大家來討論決定,前公司的總裁,恕諱楊守彬教誨我的,這個順序應該是和大家商量,聽少數人的意見,最后自己做決定。作為一個產品設計人員就是能最大限度的堅持己見(有理有據),必須能辨偽,拒絕或向后排期非核心需求,非本質需求。
經常聽到的就是很多人會以“我覺得”,或者“如果我是用戶怎么怎么樣”來舉例子,但是在舉這樣的例子的時候,通常是一些個別的功能需求的爭論。對于絕大多數既定或形成通俗規則的功能及需求一般不會有這樣的爭論。對于這種需求我們不否定它的存在,但是在整個的產品中,這個需求所占的比例,是否是滿足最直接的需求,當則仔細推敲。
辨偽的過程需要對產品的本質,用戶需求的本質,甚至商業模式的本質必須有一定的認識。特別是用戶群體的特性往往決定了產品最終能否成功,也就是產品是否滿足了這部分用戶的核心需求。拷貝是可以的,但是不符合用戶群體特性的拷貝是會死的。
最后,說明一下,本文所闡述的三個理論,“路徑最短,流程最短,需求最直接”僅僅是個人所總結的一個參考,當是個相對的說法來看待。路徑,流程,需求這些問題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也有可能是某些流程需要必須的加長,然而,以社會學和大數原則的角度講,成功的產品當是符合這三點的。
分享:淺談90后站長建站50天的經歷今天看統計的時候無意中看到統計時間已經是50天了,時間過的真快,馬上就兩個月了。可是看看自己的小站,每天十幾的ip,真是慚愧。 但是好好想想,和50天之前相比,呵呵,也算是有點收獲吧!做站前和做站后的想法是完全不同的。 下面談談個人從接觸網絡到建
- 相關鏈接:
- 教程說明:
建站經驗教程-解讀衡量產品設計好壞的三個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