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判B2C盈利的市場法則_策劃盈利教程
推薦:網站分析法:了解用戶并細分用戶群有一天,我收到了一封當地發來的電郵,說提供Korn音樂會和迪斯尼冰上活動的預售門票。這種做法,使我想起了面向特定用戶的定向數碼信息。細分信息并非難事,費用也不是很高,但效果卻更好。
1月底,當當網高調宣布其2007年12月份實現小幅度盈利。當當網相關負責人認為,這意味著當當網去年整體實現三位數字增長,已提前跨越盈利門檻。
貝索斯做亞馬遜,用了七年,才進入到盈利階段。當當網從1999年11月正式推出,到2007年12月,也幾乎用了七個整年。也許是巧合吧——婚姻通常是“七年之癢”,而B2C通常是,七年盈利?!
我非常仔細的讀了很多遍這篇新聞稿,幾個疑問沒讀懂:
1、這個12月份盈利,是會計準則里,通常說的“break even”點嗎?也就是從這點之后,每個月都是盈利的?
2、還是,僅僅是12月,達到了“收入>支出”,是“gross margin”的盈利?之后的月份中,仍然可能出現不盈利的狀況,既月“收入<支出”?
關于這部分,也期待當當網會在未來給出更多的答案。
當當網宣布盈利后,我年前也接到過很多記者朋友、業內同仁的咨詢,關于我對這個問題的看法等等。再加上麥田兄之前寫的《為什么紅孩子賺錢,當當和卓越虧損》一文,我也一直沒有進行“和聲”。因此,總結“評判B2C盈利的市場法則”,解答所有人的疑問。
法則有三個計算公式,不復雜,千萬別一看公式就頭疼:
1、 毛利收入=總銷售額*毛利率;
2、 市場支出=單用戶獲取成本*日用戶數*365天;
3、 每單成交金額=總銷售額/365天/日用戶數;
這里的“日用戶數”,是指用戶下單并成交的數量;這里也不用考慮運費啊、人員工資啊、服務器帶寬等一系列運營問題。
就拿當當網/卓越網的共性,來舉例說明吧,相信你一讀就全明白了:
如果2007年,當當網銷售額為5個億,圖書/音像/影視/百貨/數碼/化妝品等平均毛利是20%吧,則:2007年毛利收入=5億*20%=1億元
無論是當當,還是卓越,每年一定都會做兩件事情:A、購物券讓利,B、市場廣告投放。無論是“買100元返20元”,還是彼此在百度的高額廣告投放,都是為了達到“用戶的獲取”。因此,我們假設每用戶獲取的成本是20元,當當網每天有1萬用戶購物,則:2007年市場支出=20元*1萬*365天=0.73億元
有了以上的數字,則:每單成交金額=5億/365天/1萬=137元,所以,“評判B2C盈利的市場法則”讓問題就如此容易了:
1、毛利高一點,單用戶獲取成本低一點,就盈利了。當當網也好,卓越網也好,都有自己的財務臨界點。比如:低于15%毛利率的產品,堅決不做;比如:高于25元單用戶獲取成本的市場,就讓淘寶網先去教育吧,反正阿里爸爸上市了,有錢……等等;
2、看看你自己,每次購物達到137元了嗎?如果沒有,你肯定不是VIP,你肯定享受不到折上折……;
所以,為什么大家都說B2C難做,卻都打破腦袋擠進來?因為:
1、京東商城、七彩谷、紅孩子等,每單成交金額都接近千元;
2、北斗手機網、手表網、No5等,絕大部分商品,毛利率都超過35%;
3、 ………………
所以,當當網開始做襯衫了,高支海島棉襯衫3件398元;卓越網開始賣營養品了,鈣爾奇添佳片、善存佳維片,都只賣90元!
分享:離開網絡營銷,B2B、B2C是奢談最近看了幾篇談論B2B與B2C的文章,感覺觀點都頗有見地,特別是對于B2B與B2C中的此“B”非彼“B”的論述,闡明了生產型企業與服務型企業開展電子商務的不同特點,說的很有道
- 相關鏈接:
- 教程說明:
策劃盈利教程-評判B2C盈利的市場法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