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房地產 走不出的陰影_策劃盈利教程

      編輯Tag賺U幣
      教程Tag:暫無Tag,歡迎添加,賺取U幣!

      推薦:電子商務之B2C經營的幾點現實誤讀
      某網站又獲得VC千萬級的投資 昨天,某網站被高價收購 今天,某站與某站展開全面戰略合作 …… 一時間這樣的報道和談資不絕于耳,所在的行業社會關注度慢慢大起來,是件好事

      前不久和朋友討論關于中國房價下跌與互聯網發展蕭條的話題,突然萌發寫篇文章的意念,或許在某些方面可以幫到一些朋友。

      房奴,這已成為大齡青年的代名詞,有能力的倘且買上了幾套像樣的房子,其次就是每月從基本工資里擠出那么一丁點血汗錢為房子埋單。而從事互聯網的同仁們,更難以揣摩他們的工作熱情,北京的夜晚走進中關村可以看見遠處稀稀落落的燈火;廣州,運氣好的話步入軟件園略許能體會一些。

      朋友說互聯網與房地產不能相提并論,互聯網本身就是一種虛擬的產品,可能在某些專家或者行業領先人物的點評(指點)成為趨勢,當有另一種新鮮的事物(技術)取代,那么它們又是過去式。而房產是人們安家的歸屬,誰都想,就算房產協會炒作也是實物炒作,與互聯網相比有些充實感。

      朋友的觀點有部分贊同,作者卻在互聯網與房地產之間發現了幾點共同之處,下面一一駁析:

      專家

      房產業所謂的專家,其實與房產協會離不開瓜葛,房價不斷地往上漲不是哪一個專家點評兩句就了事,它關乎著廣大消費者所能承受的底線,在市場經濟的意義上是行不通的。那為何又提起“專家”一詞?在行的朋友大致了解過物價局、房產協會所處的角色,物價局在某些事物(項目)上做一個大概的價值評估及其它工作。而房產協會則不然,房產協會有來自不同地區有名望的地產開發商會員,他們是一個有紀律、有目的的組織,房價抬高與這群組織私密協商數次,得到組織全部成員認同后,那么它就成為真理。

      互聯網與房產相比沒那么繁瑣、復雜,簡單的定義在于你是否夠創新,是否符合網友的偏好,是否有足夠完善的盈利模式。比方說最近國外媒體宣稱社交網站直逼博客平臺,甚至將取代博客平臺成為新型的交友點評的商業模式,中國也就順著這破風開始虛吹。

      國外熱衷于什么技術,國內有先見之明的創業團隊總能抓住最好的機會,利用他們的商業模式模仿再創新,化為己有,在中國也就成為一種新鮮的事物,邀請業界幾位有名望的專家參與點評,分析這種商業模式的大好形式,再引用國外較成熟的一些例子,到中國就成為一種趨勢。

      開發商

      洞察商業機會、擁有良好地段及獨特項目的開發商從中大賺一把,使不少地產商的腰包鼓了一圈。而到了城市郊區的項目幾乎成了一片廢墟,有的項目甚至在中途停產(原因:地產商拼命蓋房沒有考慮到未來的商業瓶頸,已建好的項目沒有銷路,導致資金周轉困難,不得不停止無休止的套錢商業活動),到最后痛苦的人不是買房的消費者,而是這些一心賺大錢開發商。

      互聯網創業團隊擁有獨一無二的技術,加上短時間內無人可模仿的商業模式,融一兩百萬運作資金,就大張旗鼓開始夢想之旅。似乎很簡單,可到后來為何又有一大片的網絡平臺一夜之間消失呢,這其中的原因我想只有經歷過的朋友才能體會,因為中國的消費者還趕不上你們的速度。

      消費者

      消費者關注的是自己的生活,達到溫飽才會謀求更好的發展,當個人酬金達不到夠房的水平,消費者會很理智的放棄做房奴的機會,所以大部分的消費者也在靜觀其變,等待更好的機會再購房。

      互聯網與房產相比都是有共性的,消費者選擇理由也有很多,你的網站不符合網友的喜好,不能給網友帶去實用價值(創造價值),操作不方便,或者沒有足夠的群體去擁戴,那么就是這個網站沒有在某方面調查過網友的需求,是一個很失敗的網站。以此同時,消費者還有評價的機會,花數月甚至幾年時間經營的網絡,可能就因為一時的差錯讓你白忙乎。

      經以上闡述,朋友們應該明白房價下跌的可能性有多大,與朋友交流過后的第三個星期,南方都市報頭版“廣州房價下降千元”的內容,按照目前的局勢,其它地區也開始走下坡路,明年房價將繼續以熊勢狀態下滑。再過兩年房價將可能回到原起點的最高價位。

      分享:中國電子商務亟待法制化的游戲規則
      聲明:本篇文章純屬作者個人觀點,歡迎批評指正。其中第一條提出電子商務概念細分的問題,第二條提出對電子商務的誤解,比較羅嗦。如果沒耐心看下去,請直接跳至主要觀點三、四條。 一、電子

      來源:模板無憂//所屬分類:策劃盈利教程/更新時間:2008-08-22
      相關策劃盈利教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