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車應用的春天到了 駁斥十大爭議熱點_站長新聞
推薦:傳摩托XPhone將擁有多達20種配色 或8月發布傳摩托XPhone將擁有多達20種配色 或8月發布 摩托羅拉X Phone將會為用戶帶來更多機身色彩款式選擇,甚至可能會擁有超過20種機身顏色。
潘越飛/文
關于打車應用的激烈爭議,已經到了我看不下去的境況了。
早在去年11月,我就在一篇文章中把所有的機遇和風險都挑明了。
偏偏評論家們站著說話不腰疼,跪著放槍不心疼,顛倒黑白,純靠臆想闡述自己心目中的市場。
我把十大熱門爭議做了整理,但愿這回能堵住門外漢們的嘴了。
1:打車市場很小?
一個基本的行業背景是:2011年,全國共有100萬輛出租車,前31個城市共42萬輛,前6個城市共20萬輛車。杭州共1萬輛車,司機2萬3千名。
按照每輛車每天50單,平均每天500元的成交額來算,光杭州就有18億的市場。就算扣掉那些三線城市,打車應用將來只進入一半的城市,也是一個千億級的市場。
打車應用會讓本來難打車的人打到車,讓空跑率降低,讓預約加價模式成型,只會讓市場增容。
否則阿里巴巴投快的打車、騰訊投嘀嘀打車,難道真是沒事燒錢玩?
2:打車市場很燒錢?
誰見過一個新生市場不燒錢的?誰又見過一個新生市場永遠燒錢的?
總有好事者,過著創業者的勞碌命,天天操著巨頭的心。此君一算:以快的打車為例,要給司機發紅包鼓勵其使用應用,每月的固定支出高達26萬/月,315萬一年,如果擴展到20個城市,就是6千萬/年。
這是典型的書生思維了。為什么要天天燒錢?隨著嘀嘀、快的、搖搖的競爭,市場的接受程度被迅速提高,本來要花3個月才能培養起司機的習慣,現在1個月就能實現了,未來還會更短。
燒錢這事,會進入到一個波峰,然后開始遞減,直到只剩下2——3家巨頭。
3:一旦不發錢,司機就逃跑?
在短視者眼中,世界都是扭曲的。
早有司機靠著打車應用,月收入增加了2000元以上了,就算平攤一下,每個月只能增加1000元,這樣的司機還在乎每個月那50元的補貼么。
沖著第一次裝機贈送的托架、被強制安裝然后不用的、補貼消失后迅速心理扭曲的,據我所知,這類極品司機實際占比僅有20%。
4:加價擾亂市場秩序?
又是憑空臆想的數字。
我看過某熱門打車應用的后臺數據,加價單子的比例不到20%。
畢竟,沒那么多愚蠢的用戶,也沒那么多黑心的司機。
5:有了電話叫車,還要應用么?
電話叫車起來了么,當然沒有,北京出租車預約率不到3%。
不是叫車沒需求,是電話叫車太冗雜。一個完整的電招過程是:用戶聯系電招中心,中心確認信息,中心把用戶號碼發給司機,司機聯系乘客。整個過程至少5分鐘。實際上,電招中心的承諾是半小時內叫到車。這速度,黃花菜都涼了,活該無法雄起。
到了打車應用這,用戶發單,后臺自動分發到附近的司機,司機直接聯系乘客,整個環節被大幅度的縮減,快的話,幾秒鐘就能搞定。
聽說,自從打車應用崛起,杭州調度中心坐席已經少了1/3了。這是赤裸裸的先進生產力干掉落后生產方式。
6:司機掌握不了長期客戶資源?
自從社交的概念起來后,哪個行業都想交一下。
但是,多少用戶無聊到要和陌生司機交流交談交心啊,還不都是呼之則來揮之則去,玩的是一錘子買賣。
偶有用戶發隔天單時,會想到找個熟悉的司機,這是一小部分人中的一小撮人,大可忽略不計。
一心想要長期客戶資源的是什么司機:只跑機場線,一天只做五單,每單一百元,中途想休息就休息。這種司機一泛濫,出租車都趴在機場門口了,打車更難。
7:政府和出租車公司進入市場怎么辦?
事實已經證明,沒有互聯網基因的企業,攔不了瓷器活。
早在去年,杭州市交通局就折騰過一個叫做“手機揚招”的玩意,說起來,叫車信息可以直接進入每臺出租車都有的GPS+報警+叫車盒子上,直接鋪開市場。實際上這應用早就半死不活了,不說外包產品敷衍了事,不再更新,光說文字+語音的提醒,哪有圖文并茂且實時數據顯示的打車應用方便。
上海出租車龍頭公司強生,已經推出了“強生打車”。我把玩過后發現,一發訂單,附近顯示的強生車輛真是少的可憐啊。想聯合其他出租車公司?天方夜譚,內斗都來不及。
有點互聯網概念的人就該知道,平臺級產品怎么可能由直接利益方開發出來呢。
此前接觸過的政府人員和我說過,出租車市場需要改革,改革就是市場化,不會搞國進民退的把戲。
8:高峰期永遠打不到車?
這個吊詭的邏輯就好比在說:對方不在線,QQ永遠聯系不到人;對方沒網銀,淘寶上永遠不買東西;對方不看書,多看閱讀上永遠不付費。
新應用,只能優化需求結構,不可能創造需求。
高峰期,出租車接單都來不及,想超車都不行,怎么可能還去響應用戶的需求。供不應求的市場,總好過一個完全不透明的市場。
目光放長遠一些來看,當打車應用被鋪開,市場習慣被培育成熟,司機將分布得更為智能和零散,全部集中在市區的情況會消失。政府也會因為出租車生意旺盛,發放更多牌照——當然,這個是后話了,不可能讓民間公司把政府的活包圓了。
9:只燒錢,不賺錢?
上海每次電話叫車,乘客要多出四塊錢服務費,日均電調5.76萬次。
這筆錢,為什么打車應用不能收?只要打車應用的確為司機帶去單子,節約空跑時間,司機從收入中分點小頭給打車應用,很是合理。
按照互聯網思維,我還可以畫更大的餅:內置客戶端后,出租車可以自動上傳實時路況,數據值錢;獲得用戶精準地理信息,O2O業務精準投放;占據大量用戶屏幕后,直接播放廣告……
10:微信做了怎么辦?
又是微信!搞得跟有了微信后,百度掛了、阿里掛了、新浪掛了、網易掛了、分眾掛了、運營商掛了,全中國只有微信一款產品似的。
微信明顯做的是水電煤,做通訊做社交做開放平臺。要是微信把打車應用做了,就憑這小家子氣,國際化肯定是癡人說夢了。
就算第三方公司進入微信開放平臺,微信的設計架構決定了,必須針對出租車位置實時顯示、個人需求信息精準發放、信息的彈出、應用的入口位置全做一番調整,有這閑工夫,微信還不如去做汽車、房地產、奢侈品賺的錢多呢。
微信會變成打車應用的輕量級入口,但不會是全部。獨立應用的復雜設計,是微信不可承受之痛。
黑打車應用的刀手們,麻煩高抬貴嘴,回家洗洗寫奇幻小說去吧。
(作者系浙報集團媒體人)
【想看更多科技獨家爆料和深度報道嗎?關注模板無憂微信官號吧!每日下午還有引人思考的內容,期待與您共鳴。(微信號:模板無憂)】
分享:谷歌眼鏡那些事:“有色眼鏡”成最大推廣障礙谷歌眼鏡那些事:“有色眼鏡”成最大推廣障礙 在經歷近一個季度時間的跳票之后,谷歌最終于2013年4月16日對外公布了谷歌眼鏡的量產計劃,并且還將谷歌眼鏡的核心技術參數和盤托出。
- 相關鏈接:
- 教程說明:
站長新聞-打車應用的春天到了 駁斥十大爭議熱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