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極光鄧鋒:風投界里幸運的中國人_站長新聞

      編輯Tag賺U幣
      教程Tag:暫無Tag,歡迎添加,賺取U幣!

      推薦:5款Spotify應用改變音樂收聽習慣
      5款Spotify應用改變音樂收聽習慣

      北極光鄧鋒:風投界里幸運的中國人

      清華男、海歸、大公司技術大拿、成功創業者,風投界知名人物鄧鋒身上集中了業界所能想到的最好履歷,對于中美風投資界,他有什么見解。

      鄧鋒童年多磨難,成年后,則一路幸運相伴。大學時代成為“清華首富”;出國留學,進入全球芯片業巨頭——英特爾公司工作,參與設計了第一款筆記本電腦芯片奔騰1,以及后來的奔騰2;創業成立網屏公司(NetScreen),成功登陸美國納斯達克,成為億萬富翁。

      2005年,鄧鋒從網屏公司辭職后,無意中投資了3家美國風險投資基金,而這3家基金又分別對Facebook、LinkedIn、YouTube和Groupon等4家互聯網公司進行了原始投資。

      2006年以來,這4家公司或被巨額收購,或登錄納斯達克、紐約證券交易所公開上市發行股票,成為全球最炙手可熱的互聯網公司。鄧鋒從中獲得了巨額投資收益,特別是Facebook。

      鄧鋒連中“四元”,被稱作風投界里幸運的中國人。

      清華最富的學生

      1981年,北京人鄧鋒考入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系。一次,他借到一本由保羅·弗賴伯格和邁克爾·斯韋因合著的《硅谷之火》。這本書完整記錄了硅谷發展史,也徹底激發了鄧鋒的創業激情。

      讀研期間,鄧鋒開始從中關村接項目。他在清華大學2號樓租了3間房,一間自己住,兼作沙龍舉辦地,另外兩間當實驗室,同時招募清華低年級的同學做兼職。

      從那時開始,鄧鋒就保持了每天工作時間12-14小時、一周工作6-7天的工作節奏,并保持至今,這種工作強度已成為他的一種生活方式。1988年,清華大學舉辦全校科技作品大賽,鄧鋒拿了冠軍。

      在清華時,鄧鋒得了一個外號——“清華首富”,他在本科和研究生階段,總共只從家里拿了600元錢,其余所需費用都是自己做生意賺的,并且盈余許多。

      1989年畢業時,鄧鋒卻是“兩耳不聞窗外事”。當天晚上凌晨2點,他從實驗室出來,發現整個學校幾乎都空了,他沉浸在創業夢想中。畢業后,他開始在中關村做先鋒公司總經理助理,后來與TCL李東生(微博)、創維集團黃宏生一起創過業,每月的收入已有七八千元。

      其后,鄧鋒隨女友赴美留學。1990年,他到了美國新澤西州立大學計算機工程專業求學。與女友結婚后,又轉到南加州大學繼續攻讀計算機專業博士學位。

      登陸納斯達克

      1993年,鄧鋒來到英特爾,他參與了奔騰1(Pentium I)、奔騰2(Pentium II)芯片的設計。1996年,他和清華校友柯嚴、謝青一起打籃球,在有意無意的溝通中,三人一致認為網絡安全是未來的趨勢,大家一拍即合,決定創業。

      他們決定開發網絡安全硬件產品。當時,美國互聯網從10 M提速至100M,但網絡安全軟件性能的提升跟不上網速提升的速度,鄧鋒認為,只有“革命性的技術”才能解決網絡安全問題。

      在當時,用硬件解決網絡安全問題成為一種趨勢,正如當年思科把路由器由軟件做成硬件一樣,解決了電腦與互聯網的聯接問題。

      謝青、鄧鋒和柯嚴三人隨即成立網屏。謝青擔任CEO,負責網絡安全技術開發;鄧鋒負責芯片;柯嚴負責軟件。

      創業初期,三人還舍不得放棄大公司的優渥待遇。鄧鋒在英特爾可以拿到100萬美元的股票期權。他們約定用業余時間來做創業公司,但每個人每星期必須保證30個小時在辦公室,周六一天都必須到,周日上午可以休息,但下午必須到。

      1997年,網屏做出第一臺樣機,3個創始人決定放棄正式工作,全力以赴做好網屏。在決定要不要辭職時,鄧鋒陷入了痛苦的煎熬,如果他在英特爾再多待幾個月,就可以兌現100萬美元的期權。他失眠,一個星期里每晚只睡兩個小時。“競爭格局沒有確定,才剛剛開始發展。”但鄧鋒非常看好網絡安全、信息安全這個“高速成長的市場”。

      創業初期,鄧鋒的理想很簡單,就是賺夠200萬美元,對得起自己放棄的那100萬美元的英特爾股票期權。

      此時,鄧鋒的理念非常清晰:他要“在一個已經存在并高速成長的市場,推出一個破壞性的技術”。

      網屏的產品正式推向市場后,銷售情況非常好。硅谷的投資公司向謝青、鄧鋒們拋出了橄欖枝。1998年6月,由網屏天使投資者牽線搭橋,硅谷著名投資公司紅杉資本對其投資了 370萬美元。

      2001年12月12日,網屏成功在納斯達克上市。此時,謝青、鄧鋒和柯嚴分別持有網屏4.8%、5.7%和5.8%的股權,三人都已是過億美元身價。

      網屏是硅谷大陸華人創業成功的第一家企業,獲得當地社會很高的關注度。2002年、2003年,鄧鋒獲得美國北加州年度杰出企業家獎和最高創新獎。

      2003年,網屏銷售額達到了2.45億美元,在全球防火墻市場中的份額升至第二。2004年2月9日,全球第二大網絡設備巨頭美國Juniper出價40億美元收購網屏。鄧鋒加入Juniper,成為主管公司戰略的副總裁。一年后,鄧鋒再次辭職,10月柯嚴也辭職。

      做LP投資Facebook

      辭職后,鄧鋒手里握著幾億美元,完全可以過悠閑的寓公生活。不過,當時他還很年輕,還想干點事。

      2000年,美國互聯網泡沫破滅,硅谷的風險投資業開始沉寂。斯坦福大學旁邊有一條著名的小路,叫沙丘路(SandHillRoad)。鼎盛時期,這里曾聚集了上千家風險投資公司,是投資者的圣地。2002年,大部分風險投資公司都關閉了。

      2004年,美國硅谷風險投資者又開始萌動起來,他們嗅到了中國的商業氣息。這年夏天,硅谷特別有名的風投公司組織一次訪問中國的旅行,鄧鋒受邀參與。美國的風投公司希望既有美國經驗,又有中國背景的人加盟,成為在中國的常設機構的職業經理。鄧鋒的背景、履歷和創業成功的經驗,使他成為風投追逐的頭號人物。

      從中國考察結束返回美國后,紅杉資本說中國沒戲,他們絕對不在中國投資。結果3個月以后紅杉資本就在中國成立了一個基金。后來,美國大部分風投都開始進入中國。“很狡猾,這幫人。”鄧鋒說。

      2005年,鄧鋒回國創立北極光風險投資公司,老朋友柯嚴也一同加入。

      在自己做GP(私募基金一般合伙人,由發起人擔任)的同時,鄧鋒還用自己的錢投資了3家美國的風險投資基金,他們分別是紅杉資本、阿克塞爾合伙風險投資公司(Accel Partners)和NEA基金,“很有幸地做了一把LP(私募基金有限合伙人,由投資人擔任)”。多年以后,鄧鋒一再開玩笑地強調:“都是很不小心地投的,真的是很不小心投的。”

      翻看這3家風險投資公司的投資名單,那些大名鼎鼎的全球互聯網公司幾乎被他們一網打盡。紅杉資本投資了LinkedIn和Youtube。LinkedIn是全球最大的專業社交網站,2011年5月19日在美國紐約證券交易所上市,發行價45美元,上市當日股價一度攀升至122.7美元/股。

      YouTube是世界最大的視頻分享網站,2006年11月,被Google公司以16.5億美元收入囊中。

      阿克塞爾更是傳奇。“那基金做了一個什么事兒呢?別的也沒做什么,就做了一件事,就投資了一個公司,叫Facebook。”在Facebook估值1億美元的時候,阿克塞爾向Facebook投資了1270萬美元,其中有鄧鋒的幾千美元。2012年5月18日,Facebook登陸納斯達克,發行價38美元/股,市值1000億美元。阿克塞爾豐收了高達千倍的投資回報。就這一個案子,使得阿克塞爾成為“全美國歷史上最好的風投基金”,“現在變成了全人類史上風投最好的。”鄧鋒說。

      在美國市場上獲得的超額投資收益,是在中國市場無法想象的。中國的風投可能成功率高一些,但每個案子回報率都不是很高,一般在2倍、3倍、5倍之間,最好的也只能獲得10倍收益。

      NEA基金投資了Groupon。2011年11月4日,Groupon在納斯達克上市成功,開盤價為28美元,較發行價20美元上漲40%。以當日開盤價計算,Groupon市值為177億美元。

      現在正當時

      回國后,一切都得重新開始。與其他已經在中國市場上有成熟脈絡的風險投資公司相比,鄧鋒需要快速建立關系網絡、組建團隊,募集資金,尋找項目。

      鄧鋒開始利用“清華”這個品牌。2005年4月,他發起成立了清華企業家協會。在美國硅谷時期,鄧鋒就已經和一幫華人創業者共同發起了華源科技協會,經營在美國的人脈關系。

      為了搭建關系網絡,鄧鋒慢慢融入到官方系統中,積極參加從中央政府到地方政府組織的“千人計劃”,以及類似江蘇省無錫市組織的“530計劃”。官辦機構會給他們帶來一些尖端醫藥、清潔能源等方面的前沿科研成果信息,有利于他們找到項目。

      2005、2006年,正是中國風險投資行業熱潮起步期,外資風險投資公司大量進入中國,各種項目瘋狂在市場里找錢。在經歷了短期的挫折后,鄧鋒在市場里玩得風生水起。

      這些年來,鄧鋒見證了中美兩國風投行業的興衰起伏。2005年至2008年,基本上是外資風投公司的天下。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后,中國本土風投公司開始興起。2009年,中國資本市場推出創業板,風險投資者找到了在中國本土退出的路徑,大量的人民幣基金開始出現。

      鄧鋒認為,無論是在融資的數量、基金的個數,還是在投資公司的數量、退出公司的數量上,人民幣基金都迅速超過了美元基金。“人民幣(基金)在未來相當長一段時間內都會超過美元(基金)”。

      2010年開始,美國風投熱潮再起,主要是因為移動互聯網的快速發展。沙丘路又成為各路風險投資公司云集的地方,鄧鋒的北極光在這里也有自己的辦公室。

      在美國,這些風險投資公司推動了數次高科技革命。鄧鋒說:“沒有風投就沒有硅谷,反過來也可以說,沒有硅谷就沒有風投。”美國有品牌的風投公司基本上都傾向于投資早期項目。而且,風投行業的集中度越來越高,風投行業第一梯隊的公司在融資和項目兩方面都占有優勢。

      第一梯隊風投公司之間也逐漸形成了默契:一家公司投資某項目的A輪,B輪則交給另外一家公司,以此尋求各自利益最大化。美國第二線、第三線的風投公司融資、找項目都很困難。過去10年,美國風投行業兩極分化很嚴重。行業前25%的風投是賺錢的,而且賺得非常非常多,后面75%基本上都是虧錢的。“你要進不到第一梯位,基本上就是虧錢的。”

      鄧鋒在美國“依山傍水”,在中國背靠“清華”。北極光先后投資了開心網、百合網、紅孩子、展訊通信等公司。業內人士稱其為“成功的創業者”、“中國最新銳的VC”。

      不過,鄧鋒都說,無論是投資、還是創業,“主要靠運氣”。

      中國特色的商業環境

      從2010年開始,外資投資者在中國的生意越來越難做了。3月起,在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以及“渾水”等公司的連續揭露下,在美國上市的中國公司財務造假問題被曝光,引發美國投資者做空“中國概念”的浪潮。

      其中,對美國投資者信心打擊最大的還是“阿里巴巴剝離支付寶”事件,馬云(微博)在大股東雅虎不知情的情況下,剝離了上市公司資產中最重要的支付寶業務。

      這件事之后,不僅僅是雅虎股東,“所有外資投資人對中國公司的誠信都產生了巨大的懷疑”,鄧鋒所說的是“契約精神”,“所有(在美國上市的)中國公司的股價全都下來了。”

      其后,幾十家中國公司或被美國證監會及交易所勒令退市,或實施“私有化”退市。新浪開創的VIE模式遭到美國投資者質疑。所謂VIE模式,是指境外注冊的上市實體與境內的業務運營實體相分離,境外的上市實體通過協議的方式控制境內的業務實體,業務實體就是上市實體的VIEs(可變利益實體)。

      對于與鄧鋒相似的外資投資者來說,他們在中國境內投資的企業,大都要通過VIE模式在美國上市,實行退出。VIE模式遭疑,這讓中國公司赴美上市的前景蒙上了一層陰影。2011年,中國只有十余家企業登陸美股市場。第四季度,這一數字更為零。

      讓外資投資者無可奈何的遠不止中國公司的誠信問題。

      并購重組本來是風投公司退出手段之一,但在中國,公司并購重組比例要比美國低得多,而且游戲規則并不那么成熟。

      比如Instagram在美國以10億美元的價格被Facebook收購,“在中國估計賣1000萬美元就不錯了。因為(中國)互聯網大佬可能就說,我就這么多錢,你要不賣,我整死你。”一邊問你到底賣不賣,一邊給一個極其狠的要挾,“這種商業文化真的不好。”鄧鋒說。

      這讓外資投資者無法按照美國成熟的游戲規則來進行投資,甚至影響到他們的投資收益。

      剛回國時,鄧鋒很難適應這種商業文化,為此也交了不少學費。他愿意承擔市場風險、技術風險,“輸了就輸了,咱們一起賭”,最難受的就是被騙了。所以他堅決不投“把自己利益放在別人利益之上的自私的人”。

      適應“水至清則無魚”的中國特色商業環境更痛苦。曾經有一個小伙子,找到鄧鋒融資,說他在做社區網站。鄧鋒非常喜歡他。但創業者說,他的夢想是“做一家中國最大的一夜情網站”。鄧鋒說:“那我沒法投啊。”他知道什么能投,什么堅決不能投。但他也知道,這個商業模式會成功。更讓他難受的是,小伙子淡定地說:“沒關系,我現在是軟黃色,我慢慢洗白啊。”事后證明,還真做成了。

      讓人崩潰的事還在后頭。鄧鋒曾投資了一家網絡公司。該公司最大的競爭對手與“一夜情網站”極其相似。鄧鋒投資的公司緊盯著對手的流量“望洋興嘆”,但又無可奈何。后來,中央電視臺打假曝光了對手公司,而且相繼有許多媒體跟進。鄧投資的公司高興壞了,心想,最大的競爭對手終于敗下陣來了。結果,對手網站流量瞬間暴漲了40%。

      中國市場上的很多事情,讓有西方思維習慣的投資人很難按常理出牌。但外資投資者已經越來越本土化了。除了管理的3只美元基金外,北極光又于2011年5月創立了第一只純人民幣基金——蘇州禾源北極光創業投資基金,資金規模6.3億元人民幣,主要來源于政府背景的母基金、個人投資者等,并且合并此前的兩只人民幣基金。

      鄧鋒終于又回到了中國。

      分享:Travergence:在游客和商家之間牽線搭橋
      Travergence:在游客和商家之間牽線搭橋

      來源:模板無憂//所屬分類:站長新聞/更新時間:2013-04-18
      相關站長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