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需要什么樣的災后尋人服務?_網站推廣教程
推薦:施密特:消費者買Google眼鏡還要等1年Google執行董事長施密特(Eric Schmidt)今天在接受BBC采訪時表示,消費者獲得Google眼鏡還要一年多時間。在Google一季度的財報會議上,Google CEO 佩奇曾談到眼鏡定價1500
蘆山地震后,互聯網企業紛紛第一時間宣布捐款,這與其企業本身特性有關。一則是互聯網本身就是新媒體載體,獲取信息效率最高;二則是隨著近年來企業社會責任(CSR)理論的盛行,很多大公司專門設了公益部門和基金,能在需要時快速做出反應。
不過,本文的主題不是探索互聯網企業的CSR建設經驗。甚至可以略微帶點“挑釁”地說,捐款是所有CSR里最沒技術含量的事。互聯網公司既然長于技術和產品,那么能用什么樣的新技術、新產品來幫助賑災呢?
現成的樣板就是Google。前不久的波士頓爆炸案中,Google尋人服務被廣泛報道。這個服務的精髓在于,它制作了一種開放的格式PFIF,所有尋人服務都可以用這種格式記載失蹤者、待尋者信息;大家都可以抓取這種格式的信息記載入自己的數據庫,最后就利用互聯網形成了統一的尋人數據庫。這等于把整個互聯網都用做了尋人服務的入口(當然,由于事實上的流量差異,Google上的那個入口仍然是最大最醒目的)。
Google尋人的意義首先在于,它基本取代了警察局的應急入口概念,把大量繁瑣的登記、對照、確認工作交給了互聯網,警察局從核心退到信息提供者之一,減少了對政府的依賴也釋放了大量公共資源;其次,它完全秉承了互聯網開放、共享、互聯的理念,巧妙地聯合了所有尋人平臺,最大可能地發揮了互聯網流量大、天然數據化的優勢。
我們用這個標準來看下本次地震后國內科技公司的做法。繼Google尋人20日下午四點開通后,百度、搜狐、360、一淘也紛紛開通了自己的尋人平臺,并先后傳來利用平臺找到失蹤者的好消息。不過遺憾的是,各家平臺彼此不互通,如果要尋找一個失蹤者又希望被更多的人看到,用戶得分別訪問這幾個網站,一次次地填寫信息——而將來如果找到了失蹤者,為了保護個人信息,用戶還得來這些網站,一個個刪除信息。
在Google把PFIF格式推廣之前,美國也曾經有十多個尋人網站,他們的網民也曾經面臨這種苦惱。不過現在,當然是“一處發布,處處可見”了。
大災當前,我們當然不能苛責企業什么,畢竟中國互聯網一共才有不到20年的歷史,他們已經做得比大多數老牌企業要積極得多了。不過,在copy to china之前或者之后,如果能稍微向前走一步,研究出別人產品背后更高層次的哲學和精神,也許,會在今后做得更好。
分享:《財富》雜志:蘋果CEO下臺傳言僅為陰謀炒作《財富》雜志網絡版專欄作家菲利普·埃爾默-德維特(Philip Elmer-Dewitt)周一撰文稱,一些投資者近期發布傳聞稱,蘋果有可能炒掉CEO蒂姆·庫克(Tim Cook)。
- 相關鏈接:
- 教程說明:
網站推廣教程-我們需要什么樣的災后尋人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