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德寰:大數據的五點思考_網站推廣教程
推薦:利用新浪微博微盤 做擴散式的長效營銷很多人都覺得現在微博營銷很難做,而且活躍用戶受廣告泛濫影響也大幅下降,導致想多幾個真實的用戶轉發也很困難,其實不然,只是大部分人覺得微博推廣方法就是要做大量的假
本文作者劉德寰系北京大學傳播學系教授。
大數據不在乎體量有多少,而是背后用它的那個大腦。實則大眾對大數據依然存在不少誤解。劉得寰教授在微博上發表了其對大數據的五點思考(后續可能還有更新),對近期大數據被大眾捧為瑰寶的做法提出了自己不同觀點:
任何一個網站的數據都是人們互聯網行為數據的很小的一個子集,無論這個子集多么全面,分析多么深入,都是子集,不是全集。對于企業來講,競爭對手的數據價值遠遠超過自己網站數據的價值,從量級上,對于所有公司都一樣,自己擁有的數據遠遠小于全集數據。看起來的全數據恰恰是殘缺數據。
數據量的大幅增加會造成結果的不準確,來源不同的信息混雜會加大數據的混亂程度。研究發現:巨量數據集和細顆粒度的測量會導致出現“錯誤發現”的風險增加。那種認為“假設、檢驗、驗證的科學方法已經過時”的論調,正是大數據時代的混亂與迷茫,人們索性擁抱凱文凱利所稱的混亂。
互聯網用戶的基本特征、消費行為、上網行為、渠道偏好、行為喜好、生活軌跡與位置等,反映用戶的基本行為規律。體系完整是所有分析性工作的第一步,完整的框架甚至勝過高深的模型。人類的認識最大的危險是不顧后果的運用局部知識。如果只關心自己網站數據,其分析基礎必然是斷裂數據。
現在談到大數據,基本有四個混亂觀念:第一,大數據是全數據,忽視甚至蔑視抽樣;第二,連續數據就是大數據;第三,數據量級大是大數據;第四,數據量大好于量小。對應的是:抽樣數據只要抽樣合理,結論準確;連續只是一個數據結構;大量級的噪音會得出錯誤結論;大小與價值關系不大。
大數據不是新事物,天氣、地震、量子物理、基因、醫學等都是,借鑒他們的方法有益。他們用抽樣調查。互聯網數據挖掘方法論也如此,不同的是更難,因為人的復雜性。既然是關于人的研究就需應用所有研究人的方法梳理大數據。只要懂編程、懂調動數據的人就可以做大數據挖掘的說法是謬誤。
分享:淺談百度知道推廣的側重點百度知道作為百度旗下的明星產品,重要性不言而喻,那么百度知道適合于何種形式的推廣呢,百度知道推廣的側重點在哪里呢?請聽筆者為您細細道來。
- 相關鏈接:
- 教程說明:
網站推廣教程-劉德寰:大數據的五點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