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制創新 以策劃為核心的編輯流程再造_網絡編輯教程
網絡編輯的角色是什么?這似乎早有定論:廚師、為人作嫁衣者、新聞把關人等等。然而,在新的輿論環境、競爭環境下,這種定位早已不適應報業的發展。現代報業,編輯的角色必須發生重大變化,編輯必須走出幕后、走向臺前,掌握新聞策劃的主動權。全新的編輯理念正在重塑一個全新的編輯角色。
齊魯晚報要聞部在2007年的工作實踐中,對編輯工作新模式進行了有益探索,取得了良好效果。這種新模式以編輯策劃為核心,以編輯角色重塑和編輯流程再造為基礎,以強力釋放編輯生產力、降低生產成本、提高工作效率、提升新聞品質為目的。
編輯角色重塑
角色變化之一:從“專職廚師”到“兼職采購員”
理念支撐:等米下鍋不如找米下鍋
傳統上,編輯被比作“廚師”,優秀的編輯被譽為“大廚”。這種比喻到現在也不過時,但沉迷在“專職廚師”角色中的編輯,已經遠遠不能適應競爭的需要了。現代編輯必須走出廚房,參與到采購環節,不時到菜市場轉一圈,必要時甚至需要親自買菜。
編輯必須參與到采訪環節,甚至提前到采訪之前,及時發現新聞線索,研究重大選題,組織重大報道,調集精兵強將,全程監控并隨時調整記者的采訪行為,同時協調優勢版面,直至將新聞策劃落實到版面上。
這樣,編輯和記者共同碰撞,集中智慧通力合作,報道就會沿著理想的思路進行。同時,記者會因此減少很多無效勞動,編輯也會降低很多后期制作的成本。
角色變化之二:從“沙里淘金者”到“金飾設計師”
理念支撐:不光要發現金子,還要讓金子增值
練就一雙“火眼金睛”,從海量的信息中篩選出有價值的信息,是編輯的基本功。但編輯僅僅能篩選出有價值的信息已經遠遠不能適應形勢的要求,他必須還要有能力把這個信息增值做大,把“小芝麻”變成“大西瓜”。換句話說,編輯不僅要從細沙中篩選出金子,還必須把金子設計、加工成精美昂貴的飾品。
齊魯晚報2007年11月推出的“零錢困局”大型系列報道,就是編輯從記者一篇不起眼的400字小稿“發展壯大”起來的。這篇稿子說的是濟南一家公司收到公交公司32萬元硬幣貨款,遭到多家銀行拒存的事。編輯發現后如獲至寶,決定把這塊“金子”做大,因為他認為這條看上去不大卻很有趣的新聞,背后還有更深層的問題可以發掘。于是編輯立即叫來記者一起研究稿件,決定重新補充采訪,調整報道角度。當晚稿件上版后,編輯又與記者研究次日的采訪方向及重點,并調動其他記者參與報道。稿件見報后,讀者反響異常強烈。編輯趁熱打鐵,連續策劃刊發了《超市營業員上班帶零錢》、《市場上有批“職業換零人”》、《銀行存零錢 一肚子苦水》、《公交開通換零熱線》等稿件,最后還配發了題為《把“零錢困局”的死結解開》的評論。至此,“零錢困局”系列報道畫上了圓滿的句號。
由于編輯的強力參與和策劃,一個小小的線索,一篇400字的小稿,最后發展壯大成了持續5天、發稿共計20余篇的重量級系列報道,真是“芝麻”變成了“西瓜”!這足見編輯具備強烈增值意識的重要性。
編輯角色變化之三:從“冷面判官”到“太極推手”
理念支撐:把關不能一“把”就死
把關是編輯的基本職責之一。哪個稿子能發,哪個稿子不能發,如何發、發多大,編輯權力很大。這在以前,基本不存在大的爭議。現在,輿論環境變了,監管“婆婆”多了,“高壓線”多了,關系更復雜了,對編輯的把關能力要求自然更高了。尤其是對敏感題材的把握,更需要仔細斟酌,編輯因此壓力很大。于是,一些編輯就把“把關”簡單化,拿不準的稿件一“斃”了之。這樣一來,風險是沒了,但傷害的是記者的積極性,損傷的是報紙的競爭力,長此以往報紙必然失去讀者丟掉市場。這類編輯常常被記者諷為“冷面判官”。
新的市場環境和輿論環境,要求編輯提高把關的藝術性。“剛性把關”的傳統模式必須淘汰,“柔性把關”的藝術必須掌握。稿子這樣寫不能報,咱換個角度可以吧?出租車被劫不能見報,咱報“的哥”勇斗歹徒可以吧?再不行配個言論“引導引導”可以吧?幾篇批評報道不能發在同一個版面上,咱分散發可以吧?總之,這種“反面文章正面做”的方法還有很多,雖然談不上把關的藝術,至少可以稱之為“技巧”。
要真正達到藝術性把關,編輯必須儲備足夠的新聞背景,具備足夠的政治政策把握能力。許多領域其實并非雷區,許多敏感問題也并非絕對不能觸及,關鍵是要有足夠的政策水平,要對稿件進行科學分析,大膽假設,小心求證。編輯要努力使自己成為“太極推手”,敢碰硬,會碰硬,不僅能巧妙化解各種風險,還能綿里藏針,保證報道的效果。
編輯角色變化之四:從生產者到經營者
理念支撐:把自己當成一個企業家,而不是車間工人
找幾條稿,組一個版,不是件難事。但要長期辦好一個版面一個欄目,卻不是件容易的事。編輯應該具備強烈的經營意識,使自己的版面、欄目有一個長期的發展規劃,有一個明確的經營目標,有一個可操作的實施辦法。
齊魯晚報2007年推出的《追事》欄目,就是一個編輯全力經營打造的品牌。《追事》欄目推出之初,就確定了“追尋新聞盡頭”的新聞理念,由專門的編輯負責經營,制定了“主打事件新聞,反映社會主流訴求”的策劃、選稿標準。確定欄目近期目標為:用半年的時間在報社內部形成良好導向,在社會上營造較高的關注度,拿集團新聞評獎一等獎。遠期目標為:用一年多的時間打出品牌影響力,獲山東新聞獎一等獎。
《追事》推出近一年來,編輯做了大量的策劃工作,刊發了大量有影響的報道,如“勇義的哥”系列報道的主人公劉彥友,上了央視《實話實說》;“孟祥斌舍身救人”系列報道的主人公入選央視“感動中國”人物。目前,第一個目標已經實現,第二個目標正在接近。《追事》欄目的成功運作,是編輯精心經營的結果。編輯把欄目當成自己的企業,不斷想點子,搞策劃,打影響;把欄目當成自己的孩子,呵護備至,嚴格選題,精心策劃,決不讓一個不適合欄目定位的稿件上版。
編輯角色變化之五:從只做嫁衣者,到品牌帶動者
理念支撐:名編輯也是品牌,包裝編輯就是包裝報紙
老報人把“為他人作嫁衣裳”看成編輯的美德,這個觀點到現在也沒過時,但“只為他人做嫁衣裳”已經不適應報業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報紙開始意識到名編輯是報紙品牌的重要組成部分。名編輯具有強烈的品牌帶動效應,名編輯作為新聞策劃的“發動機”,可以激發記者的新聞沖動,帶動新聞欄目的成功運營,推動新聞品質的持續提升。
許多報紙已經制定名編輯培養計劃,以品牌編輯帶動新聞策劃,提升新聞品質。一些報紙開設了以編輯名字或以編輯名字諧音命名的評論或新聞欄目;一些報紙的新聞欄目在欄頭上直接打上了“策劃人或主持人某某編輯”的字樣,甚至把編輯的肖像漫畫或頭像放在了欄頭上;一些報紙還出資為名編輯出書,讓編輯簽名售書。這一切的目的是要打出編輯的名氣,強化報紙的品牌,提升報紙的影響力。
編輯角色變化之六:從“報紙新聞編制者”到“多媒體主持人”
理念支撐:多媒體融合時代需要多面手
數字化時代,傳統媒體開始數字化轉型和跨媒體發展。許多報紙開始探索與新興媒體的互動與融合,產生了報網互動、手機報、數字報等新型傳播方式與載體。適應這種轉型,一些報紙甚至成立了專門的“數字新聞部”。在這個多媒體不斷融合、傳播手段不斷創新的過程中,報紙編輯扮演了一個全新的角色——多媒體主持人。他不僅要主持報紙的新聞策劃、編輯工作,還要主持網絡等新媒體的選題策劃和訪談工作。報紙編輯只有適應了這種角色轉型,才能實現數字化生存。
早在2005年1月,江西日報就開始與大江網合作,推出全國第一個報網互動視頻欄目——《江報直播室》。欄目由報紙編輯擔任主持人,采用新聞話題訪談、網上適時直播、報紙刊發主要內容的形式,使報紙的受眾范圍和刊發內容從報紙向網絡擴展、延伸。在2008年的全國兩會報道中,南方都市報和中國青年報等紙媒大量使用了這種操作模式。在這種操作模式中,報紙編輯就扮演了“多媒體主持人”的角色。可以預見,在2008年的北京奧運報道大戰中,會有越來越多的報紙編輯向“多媒體主持人”的角色轉型。
齊魯晚報要聞部在2007年的工作實踐中,對編輯工作新模式進行了有益探索,取得了良好效果。這種新模式以編輯策劃為核心,以編輯角色重塑和編輯流程再造為基礎,以強力釋放編輯生產力、降低生產成本、提高工作效率、提升新聞品質為目的。
編輯角色重塑
角色變化之一:從“專職廚師”到“兼職采購員”
理念支撐:等米下鍋不如找米下鍋
傳統上,編輯被比作“廚師”,優秀的編輯被譽為“大廚”。這種比喻到現在也不過時,但沉迷在“專職廚師”角色中的編輯,已經遠遠不能適應競爭的需要了。現代編輯必須走出廚房,參與到采購環節,不時到菜市場轉一圈,必要時甚至需要親自買菜。
編輯必須參與到采訪環節,甚至提前到采訪之前,及時發現新聞線索,研究重大選題,組織重大報道,調集精兵強將,全程監控并隨時調整記者的采訪行為,同時協調優勢版面,直至將新聞策劃落實到版面上。
這樣,編輯和記者共同碰撞,集中智慧通力合作,報道就會沿著理想的思路進行。同時,記者會因此減少很多無效勞動,編輯也會降低很多后期制作的成本。
角色變化之二:從“沙里淘金者”到“金飾設計師”
理念支撐:不光要發現金子,還要讓金子增值
練就一雙“火眼金睛”,從海量的信息中篩選出有價值的信息,是編輯的基本功。但編輯僅僅能篩選出有價值的信息已經遠遠不能適應形勢的要求,他必須還要有能力把這個信息增值做大,把“小芝麻”變成“大西瓜”。換句話說,編輯不僅要從細沙中篩選出金子,還必須把金子設計、加工成精美昂貴的飾品。
齊魯晚報2007年11月推出的“零錢困局”大型系列報道,就是編輯從記者一篇不起眼的400字小稿“發展壯大”起來的。這篇稿子說的是濟南一家公司收到公交公司32萬元硬幣貨款,遭到多家銀行拒存的事。編輯發現后如獲至寶,決定把這塊“金子”做大,因為他認為這條看上去不大卻很有趣的新聞,背后還有更深層的問題可以發掘。于是編輯立即叫來記者一起研究稿件,決定重新補充采訪,調整報道角度。當晚稿件上版后,編輯又與記者研究次日的采訪方向及重點,并調動其他記者參與報道。稿件見報后,讀者反響異常強烈。編輯趁熱打鐵,連續策劃刊發了《超市營業員上班帶零錢》、《市場上有批“職業換零人”》、《銀行存零錢 一肚子苦水》、《公交開通換零熱線》等稿件,最后還配發了題為《把“零錢困局”的死結解開》的評論。至此,“零錢困局”系列報道畫上了圓滿的句號。
由于編輯的強力參與和策劃,一個小小的線索,一篇400字的小稿,最后發展壯大成了持續5天、發稿共計20余篇的重量級系列報道,真是“芝麻”變成了“西瓜”!這足見編輯具備強烈增值意識的重要性。
編輯角色變化之三:從“冷面判官”到“太極推手”
理念支撐:把關不能一“把”就死
把關是編輯的基本職責之一。哪個稿子能發,哪個稿子不能發,如何發、發多大,編輯權力很大。這在以前,基本不存在大的爭議。現在,輿論環境變了,監管“婆婆”多了,“高壓線”多了,關系更復雜了,對編輯的把關能力要求自然更高了。尤其是對敏感題材的把握,更需要仔細斟酌,編輯因此壓力很大。于是,一些編輯就把“把關”簡單化,拿不準的稿件一“斃”了之。這樣一來,風險是沒了,但傷害的是記者的積極性,損傷的是報紙的競爭力,長此以往報紙必然失去讀者丟掉市場。這類編輯常常被記者諷為“冷面判官”。
新的市場環境和輿論環境,要求編輯提高把關的藝術性。“剛性把關”的傳統模式必須淘汰,“柔性把關”的藝術必須掌握。稿子這樣寫不能報,咱換個角度可以吧?出租車被劫不能見報,咱報“的哥”勇斗歹徒可以吧?再不行配個言論“引導引導”可以吧?幾篇批評報道不能發在同一個版面上,咱分散發可以吧?總之,這種“反面文章正面做”的方法還有很多,雖然談不上把關的藝術,至少可以稱之為“技巧”。
要真正達到藝術性把關,編輯必須儲備足夠的新聞背景,具備足夠的政治政策把握能力。許多領域其實并非雷區,許多敏感問題也并非絕對不能觸及,關鍵是要有足夠的政策水平,要對稿件進行科學分析,大膽假設,小心求證。編輯要努力使自己成為“太極推手”,敢碰硬,會碰硬,不僅能巧妙化解各種風險,還能綿里藏針,保證報道的效果。
編輯角色變化之四:從生產者到經營者
理念支撐:把自己當成一個企業家,而不是車間工人
找幾條稿,組一個版,不是件難事。但要長期辦好一個版面一個欄目,卻不是件容易的事。編輯應該具備強烈的經營意識,使自己的版面、欄目有一個長期的發展規劃,有一個明確的經營目標,有一個可操作的實施辦法。
齊魯晚報2007年推出的《追事》欄目,就是一個編輯全力經營打造的品牌。《追事》欄目推出之初,就確定了“追尋新聞盡頭”的新聞理念,由專門的編輯負責經營,制定了“主打事件新聞,反映社會主流訴求”的策劃、選稿標準。確定欄目近期目標為:用半年的時間在報社內部形成良好導向,在社會上營造較高的關注度,拿集團新聞評獎一等獎。遠期目標為:用一年多的時間打出品牌影響力,獲山東新聞獎一等獎。
《追事》推出近一年來,編輯做了大量的策劃工作,刊發了大量有影響的報道,如“勇義的哥”系列報道的主人公劉彥友,上了央視《實話實說》;“孟祥斌舍身救人”系列報道的主人公入選央視“感動中國”人物。目前,第一個目標已經實現,第二個目標正在接近。《追事》欄目的成功運作,是編輯精心經營的結果。編輯把欄目當成自己的企業,不斷想點子,搞策劃,打影響;把欄目當成自己的孩子,呵護備至,嚴格選題,精心策劃,決不讓一個不適合欄目定位的稿件上版。
編輯角色變化之五:從只做嫁衣者,到品牌帶動者
理念支撐:名編輯也是品牌,包裝編輯就是包裝報紙
老報人把“為他人作嫁衣裳”看成編輯的美德,這個觀點到現在也沒過時,但“只為他人做嫁衣裳”已經不適應報業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報紙開始意識到名編輯是報紙品牌的重要組成部分。名編輯具有強烈的品牌帶動效應,名編輯作為新聞策劃的“發動機”,可以激發記者的新聞沖動,帶動新聞欄目的成功運營,推動新聞品質的持續提升。
許多報紙已經制定名編輯培養計劃,以品牌編輯帶動新聞策劃,提升新聞品質。一些報紙開設了以編輯名字或以編輯名字諧音命名的評論或新聞欄目;一些報紙的新聞欄目在欄頭上直接打上了“策劃人或主持人某某編輯”的字樣,甚至把編輯的肖像漫畫或頭像放在了欄頭上;一些報紙還出資為名編輯出書,讓編輯簽名售書。這一切的目的是要打出編輯的名氣,強化報紙的品牌,提升報紙的影響力。
編輯角色變化之六:從“報紙新聞編制者”到“多媒體主持人”
理念支撐:多媒體融合時代需要多面手
數字化時代,傳統媒體開始數字化轉型和跨媒體發展。許多報紙開始探索與新興媒體的互動與融合,產生了報網互動、手機報、數字報等新型傳播方式與載體。適應這種轉型,一些報紙甚至成立了專門的“數字新聞部”。在這個多媒體不斷融合、傳播手段不斷創新的過程中,報紙編輯扮演了一個全新的角色——多媒體主持人。他不僅要主持報紙的新聞策劃、編輯工作,還要主持網絡等新媒體的選題策劃和訪談工作。報紙編輯只有適應了這種角色轉型,才能實現數字化生存。
早在2005年1月,江西日報就開始與大江網合作,推出全國第一個報網互動視頻欄目——《江報直播室》。欄目由報紙編輯擔任主持人,采用新聞話題訪談、網上適時直播、報紙刊發主要內容的形式,使報紙的受眾范圍和刊發內容從報紙向網絡擴展、延伸。在2008年的全國兩會報道中,南方都市報和中國青年報等紙媒大量使用了這種操作模式。在這種操作模式中,報紙編輯就扮演了“多媒體主持人”的角色。可以預見,在2008年的北京奧運報道大戰中,會有越來越多的報紙編輯向“多媒體主持人”的角色轉型。
相關網絡編輯教程:
- 相關鏈接:
- 教程說明:
網絡編輯教程-機制創新 以策劃為核心的編輯流程再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