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編輯對內容處理的一般操作步驟_網絡編輯教程
網絡編輯對內容處理的操作步驟
我這里講的網絡編輯操作的步驟,不是指整體上的編輯工作,而是說我們在面對一篇文章時,采取什么樣的步驟,將投稿或者約稿以適當的形式呈現讀者。當然,這是我個人的工作習慣,不是什么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方法論,僅供參考。
1、速覽。作為編輯,我們肯定要面對大量的約稿與投稿。實際上,大多數媒體,投稿采用的概率是相當低的。因此,我們沒有精力對于每一篇稿件都仔細閱讀、研究,以判斷是否能用。那么,我們在面對稿件的時候,首先要進行一次速覽,大概用兩三分鐘的時間,看文章的標題、立意、主要觀點、關鍵詞、段落大意,我們看過這些之后,就能決定此文可否進行入編輯的流程了。
那么,判斷一篇文章是否采用的標準是什么?在此,我分為五個方面簡單講一下。
1)定位。定位是指文章是不問符合本刊的內容定位。作為我們雜志,如與公關行業與專業無關,首先就斃掉了。
2)觀點。媒體是輿論平臺,我們歡迎觀點交鋒,歡迎百家爭鳴,也歡迎非主流觀點。但是,我們的雜志上不能吹鼓錯誤的觀點,尤其是一些常識性的錯誤。我們有的編輯加入行本刊時間短,對公關專業與行業都不甚了解,往往容易犯這樣的錯誤。
3)專業。還是剛剛所說的,作為專業雜志,在我們的能力與權限范圍之內,一定要力爭文章的專業性。對于那些非專業的甚至會產生誤導的觀點,或者專業淺薄過時的提法,我們要能準確甄別,有所揚棄。例如,至今社會上很多人還認為公關就是講禮儀,公關就是搞關系,或者高級一點,公關就是與媒體打交道。。。我們作為公關專業雜志,不應該出現這樣的常識性錯誤。
4)公正。一篇文章,其主要目的是不是在于吹捧一家公司、一個人?簡單地說,是不是一篇軟文,從文中的表達方式,名稱的提及率,內容的均衡等幾個角度就可以看出來。
5)文字。為什么將“文字”這個衡量標準放在最后呢?因為,我認為對于作者來說,重要的是文章的主題、觀點、例證、邏輯等,而不是文字。作為編輯,我們有責任為好文章潤色。但是,我們有時候會遇到一些文字糟糕之極以至于無法修改,那也可以考慮放棄。
2、通讀。決定一篇文章采用之后,我們就進入了第二步——通讀的階段了。通讀是指我們認認真真、逐字逐句地閱讀。目的是全面衡量這篇文章的質量。在通讀的時候,一般不用動手修改,通讀之后,對于要編輯的文章心里已經非常明了了。這時,我們就可以考慮篇幅了,同時要決定用幾P,這樣我們就知道需要多少字,并動手刪除。另外,文章的邏輯如需調整,也應該在這時候動手。
3、精編。這是我們處理一篇文章的最后一個階段,也是最費時間的階段。這個時候,我們要對作者的文章進行逐字、逐句、逐標點地修改,調整文章段內邏輯。
4、標題。標題主要是指大標題、副題,以及文內小標題。關于標題的制作,在前面已經詳細講過,在此不贅述了。
編輯要注意的問題
這里說的編輯要注意的問題,不是媒體編輯通用的問題,而是我在審稿過程中發現的一些問題,在這里提一下,引起大家注意。
1、不求甚解。很多剛剛入行的編輯有這樣的習慣,當他們遇到不懂的專業術語、似懂非懂的語句,甚至是不認識的字,沒有一點警覺,大開綠燈。想想,如果編輯自己都不明白,我們又如何能保證讀者就一定明白呢?錯誤也由此產生。所以,大家要對于所負責文章中所有的專業術語、語句、文字,都要理解,不明白就問。
2、邏輯混亂。我想,一篇文章的邏輯大致可以分為三種:文章的整體邏輯、段落邏輯、文字邏輯。關于邏輯的一些觀點,我也已在前面講過了。
3、觀點謬誤。前面“編輯的操作步驟”中已講過。
4、不夠細致。其實,我們編輯一篇文章結果怎樣,一小半取決于編輯者的水平,而一大半是取決于我們是否足夠用心,足夠細致。我想,我在第二部分講的“編輯的操作步驟”,如果大家真正認真地執行,相信大家都能編輯出好的文章。
5、深陷其中。以前我聽同事講過,當我們編輯一篇文章的時候,會不自覺地順著作者的思路走,很多問題發現不了。其實,我想,這是我們在編輯的時候角色定位出了問題。如果我們不自覺地將自己定位于讀者,當然發現不了那些不是很明顯的問題。我在讀其他媒體文章的時候,目的是學習與借鑒,或者是休閑,當然不會刻意挑毛病。但是,當我們意識到自己是編輯的時候,就不會先入為主,而是帶著批判的眼光,去發現、修正問題。
- 相關鏈接:
- 教程說明:
網絡編輯教程-網絡編輯對內容處理的一般操作步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