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上半年報紙編輯考試試題(北京卷)_網絡編輯教程
2000年上半年報紙編輯考試(北京卷)
一、填空題(每空1分,共8分)
1.編輯的決策按層次分類,可以分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戰(zhàn)役決策。
2.配資料的編輯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重要手段。
3.訂正事實的五個要求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二、名詞解釋(每小題3分,共21分)
1.連續(xù)報道
2.新聞背景
3.需要性選擇
4.區(qū)序
5.同題集中
6.清樣
7.專業(yè)性副刊
三、簡答題(每小題8分,共16分)
1.簡述編輯"再創(chuàng)作"的能動作用表現在哪些方面。
2.簡述利用標題對新聞內容進行評價的幾種基本方式。
四、論述題(15分)
在進行版面設計時,如何運用各種方式形成強勢?
五、應用題(共40分)
1.修改稿件(22分)
請將下列材料改編成一條消息(字數限在400字以內);
中國人民銀行對信用卡管理調整,1999年3月1日起正式施行新辦法,即《銀行卡業(yè)務管理辦法》。
對持卡人來說,與舊《辦法》相比,新《辦法》有以下幾個顯著特點:
1.重新界定了"銀行卡"的概念。銀行卡不僅指商業(yè)銀行發(fā)行的卡,也包括郵政金融機構向社會發(fā)行的具有消費信用、轉賬結算、存取現金等全部或部分功能的信用支付工具。可見,郵政儲蓄"綠卡"也須遵循新《辦法》的各項規(guī)定。
2.更明確地劃分了銀行卡的種類。銀行卡按可否透支分為信用卡和借記卡;按幣種分為人民幣卡、外幣卡;按發(fā)行對象分單位卡(商務卡)、個人卡;按信息載體分為磁條卡、芯片(IC)卡。
銀行卡檔次的高低主要以是否能透支作為劃分標準。只有信用卡才可在銀行規(guī)定的信用額度內透支,其中需向銀行交存一定數額備用金的叫準貸記卡,不需交存?zhèn)溆媒鸬慕匈J記卡。我國目前發(fā)行的卡絕大多數是準貸記卡,所以多數人得到信用卡之前必須向銀行交存一定數額的備用金。
您手持的儲蓄卡(轉賬卡)、專用卡、儲值卡都屬于借記卡,不具備透支功能。
3.信用卡可透支額度上升,付息標準下降。新《辦法》規(guī)定個人卡單筆透支額以2萬元為上限,同一賬戶月透支額不超過5元;單位卡單筆透支額不超過5萬元,即不得超過發(fā)卡銀行對該單位綜合授信額度的3%,月透支額不超過10萬元;外幣卡的透支額度不超過持卡人保證金的80%。與舊《辦法》所規(guī)定的金卡1 萬元、普通卡5000元的透支上限相比,信用卡的可透支額度寬松了許多。
另一方面,劃卡透支向銀行付息變得便宜。新《辦法》規(guī)定,準貸記卡透支以日利率5 ,按月計收單利,透支期限最長為60天。而舊《辦法》規(guī)定:15日內日付利率5 ,30日內10 ,30日以上5 。以透支1萬元、期限60天為例,原來需支付利息900元,而今只需支付300元,持卡人透支的付息標準大大降低。我們欣喜地發(fā)現,國家鼓勵個人消費信貸的政策已在銀行卡上得到體現。持卡人透支消費已變得如此"好辦"。
4.對單位卡賬戶及交易管理做了更嚴格的規(guī)定。新《辦法》要求單位卡賬戶的資金一律從其基本存款賬戶或從外匯賬戶轉賬存入,不得取現金或外幣現鈔。對于將單位現金存入單位卡,或將單位的款項存入個人卡的,新《辦法》指出,中國人民銀行應責令其改正,并對單位卡所屬單位及個人卡待人處以1000元以內的罰款。
再有,單位卡內的本外幣資金自始至終不可提現。銷戶時須將單位卡內余額轉(賬)回單位的基本賬戶或相應的外匯賬戶內。顯然,利用單位卡套取現金已成為"不可能",新《辦法》堵塞了這一漏洞。
5.持卡人在自支柜員機(ATM)上取現有新規(guī)定。一是持卡人在領卡城市之內取款,每筆收費不超過2元,在領卡城市以外取款,每筆收費不得低于8元;二是每卡每日累計取現不得超過5000元。不必事先交存?zhèn)溆媒鸬馁J記卡則每卡每日到現不得超過2000元。
除此之外,央行下發(fā)的新《辦法》對持卡人與發(fā)行卡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立了多條規(guī)矩,從申請辦卡、簽署領用合約到賬務查詢、對賬、掛失等各個程序,都制定了規(guī)范的互守原則。各家銀行在實施過程中也會相應調整,所以持卡人,去向您的發(fā)卡行了解一下新辦法,對您更好地使用銀行卡是很有必要的。
2.制作標題(8分)
請將下列消息制作一條標題
本報訊 近日,記者在參加一朋友生日晚宴時發(fā)現:她在收到一大堆禮品外,還意外地收到了5份其他朋友送的平安保險。驚喜之余,朋友感慨到:"其實送什么都不如送這個實惠。"
記者隨后在幾家保險公司了解到,目前京城購買保險的人群中平均每5人之中就有兩人是買保險送給親威朋友。東四一家平安保險公司的負責人告訴記者,自去年上半年,他幾乎在天都要接待一位保險的人,而這些人中有一半人以上不是為自己買的,問其原因,回答是"送禮"。
在王府井一家保險公司設立的"攤桌"前,欲給兒子辦理保險的中年男子告訴記者,妹妹的兒子已6歲了,過幾天,就是他的生日,送幾次玩具也"煩"了,書也送得大多了。前幾天見弟弟的女兒過生日,有一朋友給她買了份保險,覺得還挺不錯,今天自己也給小外甥送一分"特別禮物"。
據有關人士稱,時下,買一份保險送給至愛親朋已越來越普遍,京城人在這之中不但感受到保險的重要性,還感覺到了其中的真誠和實惠。
3.專欄設計(10分)
請將下列專欄內的三篇稿件擬一條標題,并擬一條統(tǒng)率三稿的欄題。
稿件一
近年來,京郊每年飼養(yǎng)上市的400萬關商品豬中,瘦肉型豬占95%。這個數字和改革開放前正好成反比,當時,京郊農村飼養(yǎng)瘦肉型是鳳毛麟角,僅有5%。
過去講究"肥豬滿圈",一是因為飼養(yǎng)技術不行,二是老百姓肚子里缺"油水兒"。如今,四十歲往上的人,大多數人都有頂著星星,披著棉大衣,排著長隊,爭先購買肥肉的經因。
1992年前,本市豬肉還是憑票供應呢。這時,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豬肉要吃瘦了。但是,市場瘦肉又不多,滿足不了供應。居民抱怨菜店案板上是"白天鵝 "、"丹頂鶴"值班。一家中央新聞單位還曾發(fā)表"北京鮮肉好吃不好買"的文章。這些年,京郊飼養(yǎng)業(yè)加快科技投入,引進了一大批歐洲瘦肉型品種,使瘦肉"獨霸"市場。京郊大小菜店、農貿市場鮮嫩的后臀尖、前臀尖、通脊、精瘦肉……琳瑯滿目,居民買肉可以隨心所欲地挑肥撿瘦了。
稿件二
外國人到北京,一是爬長城,二是吃烤鴨。
20年前,咱們北京人要想吃頓烤鴨,那是一種奢望。偌大的京城,只有"多聚德"、"便宜坊"等數得過來的幾家烤鴨店。
今天。京城經營烤鴨的店鋪,好比天上的星星,數也數不清,就連做家常菜的個體小飯館也豎起"掛護烤鴨"的牌子,招徠生意。市畜牧局資料統(tǒng)計:1978年,京郊出欄"北京鴨"250萬只,而今年1--10月就已出欄1000萬只,現在,北京人吃烤鴨不再是什么難事了。
烤鴨多了,人們開始挑肥撿瘦了。為迎合京城人怕"胖"的心理,京郊開始飼養(yǎng)瘦肉率高的"北京鴨"。經中國科學院等科研部門培育成功的瘦肉型鴨如今已是第三代了,并且一代比一代瘦。
大蔥蘸面醬,薄餅裹鴨肉,您嚼著香酥可口的烤鴨正是瘦肉型"北京鴨"。
稿件三
蝦蟹海鮮滿菜籃,就城一道新的風景線。
在菜店、農貿市場,您都能見到橫行的大閘蟹、帝王蟹、羔蟹、河蟹、蹦跳的基圍蝦、羅氏龍、龍蝦、青蝦……游支的鯊魚、鰻魚、鱸魚、鰨目魚、呼吸的角拔蚌、鮑魚、花蛤、海虹……
20年前,這些海產品有幾個人能吃著?那時,市民要想嘗到活鮮,只有等到旅游季節(jié)到海邊去解饞。
甭說品嘗活海鮮了,那時吃條魚都困難。說起吃魚,老北京人腦海里自然會閃現出帶魚。從前,逢年過節(jié),市民拿上票,排上幾個鐘頭的隊,才能從市場拎回幾條二指寬,凍得邦邦硬,還是發(fā)黃的帶魚,雖然不是鮮活的,卻也知足了。
現在北京人好口福,市民平均年吃魚39公斤,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 相關鏈接:
- 教程說明:
網絡編輯教程-2000年上半年報紙編輯考試試題(北京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