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新聞須在對道德良知堅守中獲取公信力_網絡編輯教程

      編輯Tag賺U幣
      教程Tag:網絡新聞添加
          近日,湖南某網站報道,“衡陽市珠暉區城管在該市東風南路執法時與人發生爭執后大打出手,致多人受傷,一人深度昏迷。事后,受傷市民無人處理,其家屬怒堵東風南路,致使道路交通陷入癱瘓”。緊接著,該網站又推出另一篇“衡陽紀念改革開放30年大會,會場公務員睡”,稱“臺上報告不斷,臺下鼾聲一片。”兩篇報道迅速被全國各大網站轉載,引發較大的關注。但這兩篇報道均為網友爆料,經記者“不在場”轉化成圖片加簡單的文字介紹,其真實性以及應有的嚴肅性也因此受到不少質疑。
          一個本來可能很小的事情,但經過處理后變成網絡新聞,便能迅速放大,乃至成為全國性的事件。而處理新聞的編輯記者,往往只是對網友的爆料或是論壇上貼文進行截取,并未經過實地采訪或與當事者做有效核實。一旦省略這些新聞生產過程中必要環節,做出來的新聞難免就會讓讀者產生疑慮。
          上述湖南某網站新聞的生成手法,并不少見。公眾所熟知的“虐貓事件”、“銅須門事件”、“王菲事件”、“倪周事件”,即是如此,你方唱罷我登場,大有愈演愈烈之勢。它們一方面彰顯出網絡的強大傳播力量,同時也表征出網絡新聞存在的危機:一些網絡媒體一味的追求點擊率與人氣,獵奇覓艷,窺探隱私,對事件未經甄別與核實,就大肆地加以報道,煽風點火。新聞一旦逾越了道德和良知的底線,其結果只會導致公信力的淪喪。
          在公眾心目中,新聞媒體報道的事件,一般都是真實可靠的。這就是媒體的公信力,也是媒體被視為社會公器的重要原因。可以設想,如果公眾懷疑每一篇報道的真實性,以致每一篇報道都需要核實才能相信,那么將是新聞傳播業的末日。盡管如此,現實中仍有經不起推敲的新聞不時出現。特別是在網絡媒體加速度發展的今天,新聞傳播的效率以幾何形式倍增,讓虛假新聞的滋生獲取了新的土壤。
          當前,有不少網站以新、奇、怪等為賣點,通過論壇帖子轉化新聞即是一例,放行未經證實、核實的新聞并推薦到網站重要位置。或是直接走向“紅、黃、灰”,攫取公眾的眼球。所謂“紅”,就是集中報道暴力傷害災害等事件;“黃”就是對一些涉及性的新聞津津樂道;“灰”就是在報道中宣揚一些消極灰色的價值觀道德觀。如此操作,訪問量、發行量、收視率固然重要,但失去了真實性,放逐了道德和良知,新聞便沒了生命,報道便沒了存在的價值。
          在著力提升新聞品質和影響力上,中國知名新聞網站紅網一直在進行有力的探索與嘗試。紅網每天首發原創新聞上百條,特別是紅網論壇轉化而來的新聞,常常引發極大的反響,乃至形成一個個新聞事件。比如“湖南人血性大討論”、“網友曝最美‘女雷鋒’下雪天脫棉衣送乞丐”、“感動中國十大小人物”、“感動中國十大動物”等等,每一個報道,作者都進行了扎實的采訪,嚴格審核后方才發出來。這些報常道通過凡人小事,提倡相互關愛,弘揚人間真情,樹立良好的社會倫理道德觀和價值觀,取得不俗的傳播效果。
          謳歌先進、鞭笞陋習、懲惡揚善,營造出和諧向上的社會氛圍,是傳媒義不容辭的社會責任。網絡媒體的日益發展和開放,使其有一種強大的自我糾錯功能,能夠為言論自由和社會的完善提供更好的環境,但網絡、網民和傳統媒體、政府相關部門,應該將自律、他律結合起來,把握好言論自由及暴力言論的度。尤其是網絡媒體從業者,要在對道德和良知的堅守之中,通過可信、可學的人物、事件報道和幫忙不添亂的輿論監督,發揮社會“穩壓器”的作用,不斷提升新聞的品質和公信力。

      來源:模板無憂//所屬分類:網絡編輯教程/更新時間:2012-06-06
      相關網絡編輯教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