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險傳播中的網絡編輯_網絡編輯教程
置身全球化的風險語境中,當代中國因迅猛的發展速度和巨大的社會變遷正在進入一個“高風險社會”。2008年初的南方雪災、“3•14拉薩事件”,到“5•12汶川大地震”、“貴州翁安群體性事件”,直至“三鹿奶粉事件”,一系列來自自然的、人為的災難或危機事件屢屢將中國推向風險的風口浪尖。網絡傳播的無疆界、草根化有助于風險認知和溝通,但另一方面也產生了信息混亂、濫用自由等失責現象,因此作為互聯網空間的“把關人”——網絡編輯的角色就顯得尤為重要。其中,網絡編輯的素質和責任感直接影響著網絡輿情的走向、危機應對的方案,以及風險傳播的效果。
網絡空間的風險傳播新特點
進入新世紀以來,互聯網的迅猛發展給傳播途徑和傳播速度帶來極大的提升。特別是在Web2.0理念指導下的網絡媒體,以其參與性、自組織性、非中心化、微內容和個性化的特性,改變著傳統的傳播生態,成為當前傳播格局中不容忽視的新力量,同時使傳統的風險傳播呈現出新的特點。
輿論的多元化。網絡媒體的出現大大顛覆了原有的風險傳播模式。尤其是網絡媒體參與重大主題新聞報道以及重大突發性事件的報道,充分利用其豐富的信息來源、即時傳播速度和無邊界的傳播范圍,輿論呈現多元化之勢,大大減少和消除了原來存在于政府和公眾之間的信息不對稱局面。2008年“汶川大地震”中新媒體的精彩表現就是明證。
這種輿論的多元化主要基于互聯網的傳播平臺來完成的。論壇、博客、播客等充分發揮其參與互動的功能,對同一風險事件做出不同解釋,發出不同反饋。由于個體的身份角色、認識水平等方面的差異,在網絡空間對同一信息極易形成不同的聲音。另外,網絡、手機等新媒體還可發揮其自媒體的屬性,每個用戶都能以自身的經驗對風險性質、知識、發展趨勢、后果等發表個人的看法和預測,以此補充信息的多義性和消除信息的不明性,從而形成輿論多元化的現象。
“把關人”層級的簡化和信息流動的高度自由化。按照傳播學者盧因的理論,在傳統的大眾傳播過程中,信息在傳遞給受眾之前必須經過層層“把關人”的過濾和檢驗,“把關人”就是采集、制作信息的過程中對各個環節乃至決策發生影響的人。大眾傳播的“把關人”多種多樣,除公認的記者和編輯外,還包括電訊稿編輯、總編輯和電視編導等,形成多層級的把關階梯。因此,風險信息的傳播在此能夠得到有效的控制。
但在網絡世界,傳播學意義上的“把關人”層級大大簡化,信息的流動和傳播也隨之高度自由化。網絡的傳播特性消彌了傳統的傳者和受眾之間的界限,網絡編輯和論壇斑竹(版主)取代了傳統的層層“把關人”,信息自由流動的環境大大寬松了。特別是在風險發生時期,即便網絡社區為了遏止謠言和傳聞的擴散配備了“網警”或設置關鍵詞過濾,但對于眾多的境內外網絡社區,以及BBS、社區通訊、OICQ聊天室、E-mail、新聞組等多種傳播渠道來說,這樣的“把關”效應就顯得十分微弱了。因此,就不難理解風險時期大量傳聞和流言在網絡上大肆繁殖的現象了。
- 相關鏈接:
- 教程說明:
網絡編輯教程-風險傳播中的網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