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中國經濟的三種未來(深度好文)_站長休閑故事
推薦:2018年自媒體人的出路在哪?我是在2014年開始做公眾號的,期間一直在各種折騰,各種玩。換賬號,改名,斷更。在這過程中,我見證了許許多多的小號一個個變成了大號。
我國經濟發展進入了新時代,面臨新問題和新矛盾。要實現新時代的新目標,不能繼續簡單地追求經濟增速,而要更多注重經濟質量的提升和經濟效益的增長,推進經濟結構轉型和增長動能轉換。
一、從經濟增長周期看增長動能轉換
➤ 短周期接近尾聲:庫存變化表明近期經濟增速可能放緩
從2000年以來,我國主要經歷了5個主要的庫存周期,每個周期時長35-40個月(基本符合基欽周期特點)。前3個庫存周期處于經濟上行時期或者經濟高速增長時期,企業補庫存階段較長,而去庫存階段較短。自2011年以來是后兩個周期,處于經濟增長放緩時期,企業去庫存階段拉長,而補庫存階段縮短。從2016年下半年以來迎來了此輪庫存周期的補庫存階段,但2017年三季度市場需求開始走弱,投資增速還會下降,之后可能進入新的去庫存階段。
▽圖1 新一輪庫存周期接近尾聲
本輪補庫存有兩方面顯著特征,注定難以持續支撐經濟增速加快。
一是扣除價格因素的實際工業產值并未顯著增長。本輪補庫存很大程度上受到價格回升的推動,具有典型的被動補庫存特點。扣除價格上漲因素,從工業增加值實際增速來看,漲幅并沒有明顯上升,對實際經濟增長的邊際效用較弱。
二是不同行業分化明顯,價格傳導不暢。由于供給端出現結構性變化,導致上、中、下游行業庫存周期不同步。上游初級原材料行業庫存周期波動較大,中游加工制造業周期性波幅減小,下游生活消費端幾乎沒有受到本輪庫存周期影響。也是由于這個原因,補庫存階段結束之后,去庫存階段經濟增速回落速度也將較為平緩。
▽圖2 價格上升并未帶動實際工業產值增長
➤ 中周期正在轉換:供給周期表明當前處于新舊供給動能轉換節點
我國傳統增長動能已走到尾聲,處于供給老化階段。國內產能供給端難以滿足消費需求轉型,導致消費外流現象日益嚴重。目前是傳統過剩產能出清時期,化解過剩產能將影響經濟增速,帶來短期陣痛。經過我們測算,主要產能過剩行業如果每年化解過剩產能10%,可能直接導致經濟增速放緩約0.3個百分點。如果3年去產能30%,可能提升城鎮失業率約0.3個百分點。
雖然去產能對短期經濟增長帶來影響,但這是經濟結構轉型升級的必經之路。隨著去產能進程的持續推進,將逐漸激發經濟增長新活力,形成新的供給周期。在這一時期,傳統的穩增長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可以起到緩解經濟增速下降的作用,但負面效應可能累積。一方面,過多的經濟刺激政策不可避免地會進一步推動過剩產能擴張,加劇供需矛盾,阻礙新舊動能轉換和經濟結構轉型。另一方面,穩增長刺激政策邊際效用減弱,難以拉動經濟增速顯著上升,但卻推高杠桿水平。
▽圖3 工業增加值增長分化
當前是舊動能供給走弱的末期,同時是新動能形成的初期,處于新老動能交替的關鍵節點。產能過剩嚴重行業產值負增長,新動能增長較快。高新技術產業、高端裝備制造業增長快速,但占比較小,難以完全對沖傳統動能走弱的趨勢。隨著新興行業持續快速增長,占比逐漸提升,經濟下行壓力將逐漸緩解。民間投資和制造業投資積極性并不高,新的設備投資周期并未形成。當制造業投資顯著改善,主動開啟新一輪設備投資周期,那時新的供給周期才可能形成。
➤ 長周期在下行中轉變:人口結構轉換導致動能走弱
從經濟增長的長周期來看,隨著人口結構的轉變,我國逐漸步入老齡化社會,經濟增速將逐漸放緩。
2009年我國15-64歲的勞動人口比例達到74.5%的頂峰之后逐漸下降,2016年為72.6%。從勞動人口絕對數量來看,15-59歲勞動年齡人口在2012年就出現了改革開放以來的第一次絕對下降。我國人口紅利走到尾聲,高儲蓄、高投資和高增長的局面難以維持,經濟增長動能從投資需求向消費需求轉變。
與勞動人口比例走勢相同,我國總儲蓄率在2010年達到頂點的50.9%,之后逐漸下降,目前為47.9%。人口結構變化帶來需求結構轉變,投資需求走弱將導致經濟增速放緩。但隨著城鄉居民更加注重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消費傾向提高將為經濟結構轉型提供條件,促使經濟增長動能從投資向消費轉變。
▽圖4 勞動人口比例下降
根據對經濟短、中、長三種周期的分析,都顯示未來一個時期經濟增長仍將放緩。隨著人口老齡化加快,長周期將逐漸下行,未來經濟增長減速的趨勢難以逆轉。人口的數量及結構紅利消失,仍可通過人口質量的提升來彌補,未來通過提升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加大人力資源的技能培訓等仍可提升人口的整體質量,從而獲得新的人口紅利。
二、經濟增長新動能的全面解析
➤ 基于三大傳統動能增長空間的分析
從投資占GDP的比重來看,增長空間不大。我國固定資產投資與GDP的比例逐年上升,2016年這一比重上升至80%,已經非常高。然而投資效率卻在下降,目前資本形成總額占GDP的比重只有45%左右。
從投資的金融支持來看,我國杠桿率繼續上升空間也不大。我國實體經濟領域的總杠桿率從2010年的177.8%迅速攀高到2016年的237.6%,上升速度過快。依靠貨幣和信貸投入來拉動投資,會導致整個社會杠桿率的持續上升,風險可能越來越大。
從能源和環境的角度分析,投資拉動經濟增長的粗放式增長模式也難以為繼。2015年中國能源消費占全球消費的23%,占全球凈增長的34%,創造的GDP只占到世界經濟的15%左右。同時由于高能耗又帶來了高污染,中國也是世界最大的污染物排放國。
從固定資產投資的構成分析,未來各部分增長的空間都不大。我國固定資產投資主要由基建、房地產、制造業及其他類這四部分構成,未來這幾個構成部分的增長空間都不大。未來投資增長空間在于提升投資效率和改善結構。雖然從總量來看,中國固定資產投資增長的空間不大,但是由于我國投資的效率較低,如果能夠持續提升投資效率,改善投資結構,投資仍然有較大潛力可挖。
▽圖5 我國GDP的投資效率在逐年下降
從中國目前的人均國民收入來看,中國居民的消費仍有較大的上升空間。無論是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是與同樣發展水平的金磚國家相比,中國的人均國民收入(GNI)水平不算高。人均收入處于快速增長階段,將帶動消費能力提升。從消費占GDP比重來看,消費也有提升空間。2016年,美國個人消費支出占GDP的比例是69%,而同期中國居民的最終消費支出占GDP的比例只有39%,未來中國居民消費增長的空間巨大。
未來消費增長存在一系列制約因素:
一是目前國民收入的分配不合理,住戶部門占比下降不利于消費增長。
二是人口的老齡化也不利于消費。
三是我國在養老、教育、醫療等社會保障制度方面的不健全也制約了消費的增長。
四是貧富分化的擴大也不利于消費的增長。
未來消費結構將不斷升級。網上消費的迅速興起在改善消費環境的同時提升居民的消費傾向;居民消費將從商品消費為主向服務消費為主轉變;居民消費由必需品向可選消費品升級。
▽圖6 中美兩國消費占GDP比例
從出口金額在全球占比來看,中國出口市場份額繼續增長的空間已經不大。我國是全球第一大出口國,超過日本和德國曾經達到過的最高水平。國際貿易保護主義逐漸抬頭,中國出口在全球市場的份額再繼續上升的壓力會越來越大。
從出口的具體產品來看,中國有很多產品在全球市場已經位居首位,未來繼續增長空間有限。在全球全部出口項目中,中國出口占有率第一的商品占比達到31%,整體占比份額增長的空間有限。
從主要貿易伙伴來看,目前中國已經是全球主要經濟體的第一大進口來源國,未來繼續增加份額的空間不大。我國已經是美國、歐盟和日本等主要發達經濟體進口商品的第一大來源國。中國加工貿易的國際競爭力已經開始下降,從上世紀九十年代最高時的接近60%下降至目前的34%。這也表明出口導向型加工貿易在中國已經遇到了瓶頸。
未來中國出口增長的空間在于提升出口產品的附加值。未來通過產業和貿易結構的升級、國內技術創新能力的提升、產品品質的提高等手段,實現中國制造從“低端”向“中高端”、“大”到“強”、從來料組裝加工到自主設計創造等的轉變,中國國際貿易大國的地位不但能夠維持住,而且還可能會在全球產品的價值鏈上賺取更多的收益。
▽圖7 中國出口金額的結構占比
從投資、消費和出口三駕馬車的未來增長空間看,由于受到基數較大等諸多條件的約束,未來總量增長將會進一步放緩。但投資、消費和出口都存在較大的結構升級的空間,通過結構升級實現中國經濟從原來的高速增長過渡到中高速增長也是可以期待的。
➤ 基于全要素生產率提升空間的角度分析
全要素生產率的增長為我國經濟高增長做出重要貢獻。我們在2012年的一份研究報告中曾經對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增長的要素進行了分解。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實際增長率貢獻中勞動力數量、人力資本、資本存量和全要素生產率分別約6%、15%, 59%和 20%。總體來看,過去三十年間,我國全要素生產率年均增長約2%,貢獻了經濟增速約1/5,是僅次于資本的第二動力要素。
改革開放是全要素生產率增長的根本源泉。全要素生產率的提升將助力中國經濟實現成功轉型。未來通過深化改革開放和鼓勵創新等措施仍有提升全要素生產率的空間。隨著全要素生產率的提升,不但可以部分彌補傳統動能減弱導致的經濟減速空間,而且有助于我國經濟實現從粗放到集約、從傳統動能趨動向創新趨動的成功轉型。
全要素生產率提升將由四方面效應推動。
一是資源配置效應。當前我國仍有部分資源要素與市場受到限制管制,未來通過解除束縛、提高資源配置效率,進而釋放整體經濟效率的空間尚存。
二是技術創新效應。技術進步與創新發展空間巨大,國民整體研究水平仍有待提高。
三是內外聯動效應。通過調整與國際對接方式,仍可繼續享受全球化紅利。
四是人力資本效應。未來在加大教育投入、擴大教育范圍與層次、培養創新型人才以及提升教育質量與回報等方面的空間潛力仍然較大。
▽圖8 1979-2011年中國經濟增長要素拉動作用的分解
三 、十九大后中國經濟中長期發展路徑預判
➤ 未來中國經濟增長的三種可能情景
十九大報告對未來發展作了整體部署,十九大報告提到:從十九大到二十大,是“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交匯期。我們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又要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從2020年到本世紀中葉分兩個階段來安排。到新中國成立一百年時,基本實現現代化,把我國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
我國在2010年進入上中等收入國家之后,經濟增速開始出現放緩,經濟增速已經從前三十年年均10%以上放緩至2016年的6.7%。未來經濟增速繼續放緩是必然,但增速放緩的幅度和程度就取決于通過深化改革開放和鼓勵創新等措施提升全要素生產率帶來的經濟潛力釋放的情況。我們分基準、積極及消極三種情景來模擬未來中國經濟的發展趨勢。
在基準情況下,我國經濟改革穩步推進,全要素生產率逐漸釋放,使增速穩中趨緩,經濟增速達到亞洲發達經濟體在同樣人均收入水平時的平均水平。只要我國經濟改革到位,增長潛力得以順利釋放,經濟將完全具備保持平穩增長的能力,經濟增速下降過程較為平緩,有望實現目前全球先進國家進入中上等收入之后的增長狀況。我們認為這種情景出現的概率很高,大約為50%左右。在基準情況下,預計2016-2020年均經濟增速為6.5%;2021-2035年均經濟增速為5%。
在積極情況下,意味著我國經濟改革取得全面成功,使全要素生產率達到改革開放之初的較高水平,增長潛力得到充分釋放,經濟增長狀況將好于基準情況,繼續書寫全球經濟增長奇跡。積極情況出現的前期條件是期間在傳統動能保持高增長的同時,全要素生產率也要恢復到改革開放之初的高水平,而且不能發生任何內外部的風險沖擊。預計這種情景出現的概率大約在40%左右。這種情景下,預計2016-2020年均經濟增速為6.7%;2021-2035年均經濟增速為5.5%。
在消極情況下,如果各項改革措施難以推進,社會問題逐漸爆發,外部或內部爆發金融風險等沖擊,則會帶來經濟失速的風險,此時經濟增速可能出現持續較快下滑,有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風險。預計這種情景發生的概率極低,大約只有10%左右。在這種情景下,預計2016-2020年均經濟增速跌至6.3%;2021-2035年均經濟增速為3.5%;2035-2050年經濟增長可能停滯不前,中間可能會出現階段性負增長。
由于經濟增速是剔除物價波動的實際增速,在測算經濟總量時候,需要充分考慮物價變動情況。通常情況下,由于人口結構轉變,未來物價漲幅逐漸收斂的可能性加大。假定未來中長期物價運行平緩,不出現劇烈波動,根據發達國家歷史經驗,預計未來10年物價年均漲幅為1.5%,2030年之后逐漸降至1%左右,2040年之后降至1%以內。在此基礎上,預計基準情況下,2035年我國經濟總量在40萬億美元左右,2050年在70萬億美元左右;積極情況下,2035年我國經濟總量在45萬億美元左右,2050年在94萬億美元左右;消極情況下,2035年我國經濟總量在32萬億美元左右,2050年在44萬億美元左右。
▽圖9 未來中國經濟增速的三種發展路徑
中國GDP總量何時能超越美國?
2016年美國經濟總量為18.6萬億美元,如果以美國過去10年平均經濟增速計算,到2050年美國經濟總量為49.2萬億美元。在基準情況下,我國經濟總量到2028年趕上美國,2050年是美國的1.4倍;在積極情況下,經濟總量趕上美國的時期提前至2026年,2050年是美國的1.9倍;在消極情況下,可能在2050年之前趕不上美國。此外,匯率波動也會影響以美元計價的經濟增長狀況,如果未來人民幣匯率出現較大幅度波動,將較大程度影響經濟總量增長。
▽圖10 基準情景下中國與美國經濟總量預測
中國GDP總量與美歐合計相比較又如何?
2016年歐盟28國經濟總量為14.9萬億歐元,美歐合計約35萬億美元,中國經濟總量為美歐合計的32%。在基準情況下,到2035年我國經濟總量將接近美歐合計的65%,2050年達到約85%;在積極情況下,到2035年我國經濟總量將接近美歐合計的72%,2050年達到美歐經濟之和的1.1倍。
➤ 未來我國人均收入水平增長路徑預判
對未來經濟發展的預測不能只是簡單的看經濟增速和經濟總量,更重要的是看人均產出和人均收入的增長。人均產出和人均收入涉及人口數量變化。2016年我國人口13.8億人,人口自然增長率為0.586%。影響人口自然增長率的因素主要有出生率、預期壽命(影響死亡率)兩方面。2016年我國人口出生率為1.3%,未來可能進一步降至接近日本0.8%甚至更低的水平。目前我國平均預期壽命接近75歲,未來預期壽命將進一步提升。綜合來看,到2030年人口自然增長率可能降至0%左右,之后基本保持平穩低速負增長。預計到2030年左右我國人口達到頂峰值為14.5億人左右,2045年降至與當前人口相當的水平,2050年降至13.4億人左右。
在人口總量變化的基礎上,測算未來人均GDP。在基準情況下,2035年人均GDP為2.6萬美元,2050年為5.2萬美元;在積極情況下,2035年人均GDP為3萬美元,2050年為7萬美元;在消極情況下,2035年人均GDP為2.2萬美元,2050年為3.3萬美元。人均國民收入GNI與人均GDP是兩個不同概念,2016年我國人均GDP為8123美元,人均GNI為8260美元。隨著一帶一路戰略和我國企業走出去發展,人均GNI可能保持在略微大于人均GDP的水平。
▽圖11 未來人均GDP和人均GNI增長狀況
由于通貨膨脹導致物價水平上漲,高收入國家的標準也在逐漸提升。2016年等于高于12236美元為高收入國家,預計2035年高收入國家標準將提升至2.5萬美元左右,2050年提升至3.5萬美元左右。在基準情況下,我國到2035年人均收入達到高收入國家的中等水平,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躋身創新型國家前列;到2050年人均收入水平將達到高收入國家較高水平,成為較富裕的國家,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在積極情況下,我國將提前5年在2030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提前10年在2040年基本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在消極情況下,則有跌入中等收入陷阱的風險,到2050年人均收入仍處于中高等收入水平。
中國人均收入水平與美國和歐洲相比是怎么樣呢?
2016年美國和歐盟人均收入分別為57467、32059美元,中國人均收入分別為美國和歐盟的14.4%、25.7%。在基準情況下,到2035年我國人均收入分別達到美國和歐盟的38%、57%,2050年分別達到63%、88%;在積極情況下,到2035年我國人均收入分別達到美國和歐盟的42%、64%,2050年分別達到85%、120%;在消極情況下,我國人均收入與美國和歐盟的差距難以明顯縮小,到2050年分別占美國和歐盟大約40%、55%。
根據我們對2050年之前我國經濟增長及人均收入未來可能發展的三種情景的模擬分析,我們可以歸納總結出以下結論:
一是我國的經濟總量在2028年之前超越美國成為全球第一大經濟體的可能性很大。在基準和積極兩種情況下我國經濟總量都可以在2028年(積極情況下在2026年)趕上美國,成為世界第一經濟大國,這兩種情況發生的概率加起來是百分之九十左右。
二是我國人均國民收入在2035年之前達到高收入國家中等水平的可能性很大。在基準和積極兩種情況下,我國人均國民收入都可以在2035年(積極情況下提前到2030年)達到高收入國家的中上水平,屆時人均GDP將達到2.6萬美元之上。
三是未來隨著中國經濟總量和人均收入的持續增長,中國的綜合國力將明顯增強。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經濟結構明顯改善,區域經濟更加協調;經濟增長質量明顯提升,創新能力顯著增強,創新型國家基本確立;生態環境持續友好,人民安居樂業幸福感持續增強。
四、相關政策建議
一是推動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
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經濟要由高速增長的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的階段,要形成質量第一、效益優先的現代化經濟體系。這就意味著未來發展方式必須擺脫粗放型方式,朝著集約型方向發展。十九大文件通篇沒有再提GDP和翻番之類的要求,但卻強調了質量、效益、結構以及活力等要求,充分表明了明確的戰略導向。為了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未來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益變革、動力變革,全要素生產率達到先進水平,要形成市場機制有效、微觀主體有活力、宏觀調控有度的經濟體制。
二是促進經濟增長新動能形成。
改革開放前30年主要依靠投資和出口的增長模式難以為續,應增強消費增長動能,逐漸提升消費占經濟的比重。要促進消費的個性化、差異化、多樣化發展,推進消費領域改革,從減稅、降低成本、鼓勵創新、加快物流發展等各方面保障新型消費供給。目前我國消費占經濟總量的比重為53.6%,如果每年提升1個百分點,以75%為最終目標,那么還有20多年的發展空間。在經濟增長新動能方面,要培育一批世界級先進的制造業集群,通過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與實體經濟的深度融合,來促進產業創新發展;在中高端消費、綠色低碳、共享經濟、現代化供應鏈、人力資本服務等領域形成一系列新的增長點。
三是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
十九大報告強調,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要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為此提出要求,前瞻性基礎研究和系統性原創的成果要獲得重大突破,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的產學研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培育造就一大批具有國際水平的戰略科技人才、科技領軍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創新團隊,為科技強國、航天強國、網絡強國、數字中國、智慧社會提供有力支撐。
四是持續優化經濟結構。
我國經濟結構不合理的問題持續存在,產業結構、增長動能結構、服務業結構、制造業結構、城鄉結構、融資結構等很多方面存在著不合理、欠優化問題。十九大提出,產業要邁向中高端水平,新產業、新業態不斷成長;民營資本進入國計民生領域,非公有制經濟活力和創造力更好地激發。2016年,我國的城鎮化率為57%,而發達國家城市化的平均水平約達80%。我國未來的目標至少是達到75%以上。
五是推進區域協調發展。
十九大報告指出,未來西部大開發要形成新的格局,東北老工業基地要振興,中部地區要崛起,雄安新區要加快步伐建設。通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大力發展“三農”事業來縮小城鄉差距。要形成沿海、沿江、沿線,即主要鐵路和公路線為主的縱向和橫向的經濟軸帶,把整個國家經濟從中、東、西、南、北很好地串聯起來,明顯縮小沿海地區與中西部地區經濟發展水平差距。未來的城鎮化要以城市群概念為主,“帶、路、群”成為未來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重要抓手。
六是促進收入分配公平合理。
當前我國的收入分配差距值得關注,我國基尼系數長期處在0.46以上,這個狀況是不可持續的,長期存在會加劇社會矛盾。未來一個時期,收入分配差距的縮小并達到合理水平應是努力方向。十九大報告提出,要完善按勞分配的體制機制,促進收入分配更合理、更有序;鼓勵勤勞合理致富,擴大中等收入群體,增加低收入者收入,調節過高收入,取締非法收入。縮小收入分配差距至合理水平,應該成為未來五至十年內的重要任務。
七是加快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
相比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初級階段,現代化經濟體系具有以下特征:一是發展理念更新。發展必須科學發展,必須堅定不移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二是市場和政府的邊界更清晰。要真正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形成“市場機制有效、微觀主體有活力、宏觀調控有度的經濟體制”。三是現代產業體系不斷壯大。實體經濟、科技創新、現代金融、人力資源協同發展,是發展現代產業體系的要求。四是開放型經濟體系更加完善。以“一帶一路”建設為重點,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形成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互濟的開放格局。
八是推動新一輪對外開放。
隨著我國企業發展壯大和資本不斷積累,我國將在國際經濟舞臺扮演更為重要的角色。在新一輪對外開放中通過一帶一路戰略、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規劃等,一方面引進國內緊缺的技術、設備、資源,另一方面鼓勵對外投資和企業走出去。主動實施全球化布局,逐漸成為國際分工的主導者和引領者,努力成為制造業強國和資本強國,提升國民總收入水平。
九是健全貨幣政策和宏觀審慎政策雙支柱調控框架。
在維持穩健中性的貨幣政策調控的同時,要通過宏觀審慎原則對金融順周期性和跨市場風險傳染對癥下藥。進一步完善宏觀審慎政策,將表外理財納入廣義信貸指標范圍,完善全口徑跨境融資宏觀審慎管理。增強MPA宏觀審慎政策考核的差異化標準和彈性。貨幣政策和宏觀審慎政策兩者功能有分工又有交叉,雙支柱調控框架應注意合理搭配,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
作者:連平、周昆平、唐建偉、劉學智
來源:盧松松博客,歡迎分享,(QQ/微信:13340454)
分享:你還在沒日沒夜的埋頭苦干嗎?該醒醒了我們在埋頭苦干的同時,也要抬頭仰望天空,感受所處環境的變化,適時調整方向才能成為時代的弄潮兒。
- 相關鏈接:
- 教程說明:
站長休閑故事-解析中國經濟的三種未來(深度好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