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么多年過去了,為什么可樂幾乎沒漲價_站長休閑故事
推薦:自媒體時代:我們已經從基本的物質消費過度到了精神消費每個人有著不同的需求,自媒體時代剛好就能夠滿足每個人的精神需求。粉絲想看什么都能夠看到,搜索的到。
在生活中,我們常常會感嘆“××最近又漲價了”。漲價的商品之外,少數沒有漲價的商品則常常被我們所忽略。
10年前我們買一份報紙只要5毛錢,現在買一份報紙還是5毛錢。
10年前到電腦城買一臺當時主流配置的電腦,可能是四五千元,現在你到電腦城或者在網上買一臺同樣是目前主流配置的電腦,價格還是四五千元。
最典型的“不漲價”的例子還是可口可樂——20年前,一瓶可樂是3塊錢;10年前,一瓶可樂也是3塊錢;現在,一瓶可樂還是3塊錢。
漲價的原因好解釋,因為這是一種我們生活中的通脹現象,很常見而且很直觀。一來這10年里,廣義貨幣供應量增長了3倍,經濟規模增加了1.8倍,貨幣發行得比經濟增長更快;二來百姓總體的收入增加了,不管買東西還是賣東西,價格提升都是自然的。
而分析那些不漲價的東西,則要相對復雜一些,或許給我們帶來更多的啟示。
一種解釋是,可樂、電腦、報紙是工業品,可以依靠規模化生產降低成本。比如可口可樂的自動化生產線,一分鐘可灌裝成千上萬瓶可樂。相應的成本結構中,人力占比很少,這幾年人力成本的大幅度增加對其影響不大,因此售價就可以維持在比較穩定的狀態。
而很多漲價的商品、服務,比如理發、早餐店賣的油條等,涉及的人力環節很多,這幾年人力成本一再增加,價格也就噌噌往上漲了。
不過,規模化生產和低成本,只解釋了可口可樂確實具備不漲價的能力,但是并沒有解釋其不漲價的意愿。
這就涉及可樂的市場結構了。
可樂作為一種飲料,是有很多替代品的。如果可樂價格漲一倍,消費者可能就會改喝別的。不過,對于替代品的考慮,還是一種短期的競爭策略,還不足以解釋為什么可口可樂在長達幾十年的時間里都沒有漲價。那么可樂沒漲價的關鍵可能就是另外一種因素。
可樂行業是一個雙寡頭壟斷競爭的行業,基本上就是兩個大玩家——可口可樂和百事可樂在玩,他們出于市場競爭的目的選擇不漲價。
在目前的價位上,2016年整個碳酸飲料業的產值是800多億,而利潤率則只有大約5%,這還是在大部分市場由可口可樂、百事可樂這兩家超大規模廠商占領的前提下實現的。
我們粗一看,覺得這是個辛苦行業——規模不小,利潤率卻很低。其實還可以反過來理解,可口可樂和百事可樂這兩家公司都已經這么大規模了,把成本壓得低到不能再低,也才這么一點利潤率。如果有競爭對手想要進入這個行業,做不到這么大的規模,沒辦法把單位成本降到像可口可樂和百事可樂一樣低,那么根本就不可能賺到錢。
因此,這個行業有著非常高的競爭壁壘,雖然利潤率不高,但是兩個大玩家靠著規模,也能賺到錢。
反之,如果把價格提高,一開始利潤率是提高了,但新的競爭對手就會不斷進入。隨著價格戰的開啟,產品的價格會越來越低,利潤也會越來越低。
在經濟學上,這種競爭格局有個專用名詞,叫作“古諾均衡”,說的就是這樣一種情況:一種產品市場上只有兩個賣家,賣的東西基本無差別,兩個賣家相互之間沒有任何串通行為,不過都知道對方將生產多少、怎樣定價,這樣,雙方就都可以確定最優的產量來實現利潤最大化。
在這種均衡之下,低價格和微薄的利潤,將大部分競爭對手阻擋在行業之外,而少數巨頭則依賴于規模生存下來,獲得尚屬可觀的利潤總量。
在商業中,價格是一種綜合現象,它不是單純由成本決定的,同樣也不是單純由需求決定的。影響它的因素,還有市場結構——不管是買方還是賣方,貨幣供應量還是消費者結構,最終體現為供需雙方的均衡。
對于中國的企業而言,新一輪產業升級是一種伴隨市場結構調整,重新建構競爭壁壘的過程。
一種競爭策略是提供差異化的產品,提升與消費者議價的能力,獲得更高的利潤率;另一種策略,則是像可口可樂和百事可樂一樣,對行業競爭整合,維持微薄的利潤。這種低成本的策略,不能建立在人力、土地、環境這些已經逝去的優勢上,而需要建立在定位能力、產品能力、信息化能力和消費者關系的維護能力這些新的要素上。
轉自:《讀者》2018年第二期
來源:盧松松博客,歡迎分享,(QQ/微信:13340454)
分享:自媒體平臺越來越多,取舍之后我只推薦這7家平臺目前自媒體平臺已經非常多,除了主流的大品牌之外,一些小品牌也紛紛推出自家的自媒體平臺,雖然有些小平臺也開通了廣告分成收益系統,可是每天將文章復制到30多個平臺比復制到10多個平臺的工作量還是有點兒大的,最關鍵的是收入與付出不成正比。
- 相關鏈接:
- 教程說明:
站長休閑故事-這么多年過去了,為什么可樂幾乎沒漲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