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成為“萬元戶”的年輕人們_站長休閑故事
推薦:畢業5年,月薪8000元當他和我說,只是把書翻了一遍的時候,我就知道,他是過不了的。小越所在的英語教育培訓機構是一家還挺有名的公司,這樣的公司對于老師的要求早就有一套系統化的考核標準。
01
前兩天朋友發工資,要帶我去小區附近最好的館子吃飯。
我這個朋友一向摳門,屬于那種帶我去蘭州料理吃拉面加個煎蛋還要跟我分一半的人。
一定是黃鼠狼給雞拜年,我問他:
“你買彩票中獎了嗎?怎么今天突然大方起來,要帶我去下館子了?”
朋友一邊拍著他因為工作缺少鍛煉攢下的腰間贅肉一邊笑著說:
“告訴你,從今天起,哥們就已經是萬元戶了!作為一個標準萬元戶,帶你去咱們小區最好的館子吃飯,再合適我的身份不過了!”
老實說,我已經很久沒有聽人說“萬元戶”這三個字了。
“萬元戶”這個詞,最早可追溯到上個世紀80年代初期,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一度是個十分時髦的詞匯,代表著率先富裕起來的群體。
如果按照當時的“萬元戶”標準,應該算的是年收入,我這位月入一萬的朋友顯然屬于“十萬元戶”這個級別。
但不論是曾經的“萬元戶”還是現在的“十萬元戶”,對于我們普通人來說,努力掙錢改善生活一直是一個人生命長河中最重要的任務主線。
02
國內最早的“萬元戶”報道來自新華社的一篇通訊:
1980年4月18日,新華社播發一篇通訊《雁灘的春天》,報道了1979年末蘭州市雁灘公社灘尖子大隊一隊社員李德祥家里有六個壯勞力,當年從隊里分了一萬元錢,社員們把他家叫“萬元戶”。
李德祥成為我國首個公開報道的“萬元戶”。
那個時候“萬元戶”對于十里八鄉的人們來說,可能比現在的馬云爸爸還要驚人。
在那個年代,一斤米的價格大約在0.14元,一斤肉的價格大約是0.95元,走親訪友帶上些禮物,花上2元錢已經是一筆大開銷,逢年過節給孩子的壓歲錢也都是一毛兩毛的,那時候不要說誰家有一萬塊錢,就是有一千塊錢,也絕對是財富的象征。
拿人生大事買房結婚來說,一個“萬元戶”是完全有能力購置以“手表、自行車、縫紉機、收音機”為代表的四大件彩禮;至于蓋房子,拋開城鎮不說,在老家蓋兩間大瓦房圍一個大院也是不成問題的,即使是在外租房子,100平的房子每月房租也才2元錢。
那時候的一個“萬元戶”,生活不會捉襟見肘,甚至有閑錢借給親朋好友。
即便是到了90年代,對于很多90后來說,記憶中小時候的物價也是很便宜的。
我記得那時候我媽給我一塊錢當零花錢,我可以用好幾天。
一瓶汽水3毛錢,雪糕也就2毛到5毛不等,甚至還有很多一毛錢兩袋的那種小零食。
我有時候會懷念那它們的味道。
03
2012年,著名經濟學家吳敬璉所說的,一段有關中國貨幣超發的數據被廣為傳播:
“中國1990年的貨幣總量為1.53萬億,2011年85.16萬億,21年翻了近59倍。美國貨幣總量同期只增加了1.99倍。美國法律規定貨幣發行量不得超過GDP的70%,中國已經超2倍了。”
時過境遷,對于大部分人來說,即使不能月入上萬,在年收入上也成了“萬元戶”。
只是,現在的“萬元戶”再也不是大家勤勞致富的榜樣,在生活壓力越來越大的今天,“萬元戶”只是年輕人維持生存的基本底線。
我認識一個很出色的年輕人,在一家知名互聯網企業做項目經理,92年出生的他現在一個月可以拿到40k的月薪,這還不包括其他的獎勵。
在很多同齡人眼中,他已經算得上是很成功的人了,可實際生活中,他為了這筆高額的薪水,付出的代價就是正在提前透支他的健康。
除了互聯網公司常規的996工作制以外,他經常要在周末開會或者出差,晚上做PPT加班到兩三點是常有的事情,去年公司體檢,他竟然被查出來有些輕度抑郁,可在他的部門同事看來,他是一個樂觀積極的青年。
他跟我說:“除非你是老板,大部分拿著中高收入的人在公司里都要背負著巨大的工作壓力,上面有老板,下面有部門員工,你得夾在中間,這跟家庭生活也很像,到了我們這個年齡,上有老下有小,我每天都在縫隙中生存。”
朋友說:“每個月工資扣除五險一金和個人所得稅,第一件事就要去還房貸車貸,剩下的錢還要吃飯和人情來往,還要給父母一點生活費,我運氣好的時候,一個月能存個幾千塊錢!”
那么,現在要掙多少錢才相當于以前光榮的“萬元戶”呢?
北京師范大學鐘偉教授的一篇權威研究報告答案是:255萬!
就像現在很多人說的那樣,雖然現在我們掙得錢多了,但是錢也不值錢了。
如今的“萬元戶”,比如你有了255萬,其實也就是北上廣深的一套首付,二線城市邊緣地區的一套房,至于結婚生子、醫療教育、度假旅游等,可能需要你再去掙很多。
04
“萬元戶”消失的時間是1997年。根據1997年國家統計局統計,當年農村人均收入2999.20元,按照戶均4.35人計算,平均戶收入已超過萬元,這意味著相當數量的家庭都成了“萬元戶”。
毫無疑問,今天的生活相比30年前已經發生了質的飛越,我們不僅可以吃飽,而且可以吃好,也不會像過去一樣只會在年底的時候買一身新衣犒勞一下自己。
只是,在物質生活極大豐富的同時,我們,尤其是年輕一代人正在背負著精神壓力前行。
“萬元戶”雖然已經成為了歷史,但社會對成年人的要求卻越來越高,因為世俗社會從來不會因為時間的改變而去改變它對成年人的基本要求。
進入21世紀的中國,在經過30多年的快速發展后,萬元戶的說法已演化成了“十萬元戶剛起步,百萬元戶馬馬虎虎,千萬元戶才算富”的調侃。
面對高要求,唯一的做法就是努力掙錢,成為這個時代的“萬元戶”,比如先定個小目標,掙它個255萬。
我想起朋友那天在小區最好的餐館里,望著碗里多加的一個雞腿道:
“其實我爸以前就是萬元戶,1993年,他一萬塊錢也只夠買個大哥大,那么多年下來,現在我一萬塊錢,也只夠買個蘋果X。”
作者:潘城王小古
來源:盧松松博客,歡迎分享,(QQ/微信:13340454)
分享:尋找互聯網創業的時間點規律在1994年,中國首次連入了互聯網,但那時候并沒有實際的開放互聯,直到1995年我國才實現了開放的互聯網。讓我們一起來回顧下互聯網在中國發展的歷程吧,了解歷史,才能更好地認識現在,預測未來。
- 相關鏈接:
- 教程說明:
站長休閑故事-那些成為“萬元戶”的年輕人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