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設計概論:文字設計的歷史與發展_字體設計教程

      編輯Tag賺U幣
      教程Tag:暫無Tag,歡迎添加,賺取U幣!

      一、字體設計總述

        字體設計意為對文字按視覺設計規律加以整體的精心安排。字體設計是人類生產與實踐的產物,是隨著人類文明的發展而逐步成熟的。進行字體設計,必須對它的歷史和演變有個大概的了解。

        世界各國的歷史盡管有長有短,文字的形式也不盡相同,但世界文字在歷經悠久的歷史長河之后,逐步形成代表當今世界文字體系的兩大板塊結構:代表華夏文化的漢字體系和象征西方文明的拉丁字母文字體系。漢字和拉丁字母文字都是起源于圖形符號,各自經過幾千年的演化發展,最終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文字體系。



      中國文字          拉丁字母

        漢字仍然保留了象形文字圖畫的感覺,字形外觀規整為方形,而在筆畫的變化上呈現出無窮含義。每個獨立的漢字都有各自的含義,在這一點上和拉丁字母文字截然不同。因而在漢字的字體設計上更重于形意結合。

        拉丁字母文字是由26個簡單字母組成的完整的語言體系,拉丁字母本身沒有含義,必須以字母組合構成詞來表述詞義。其字母外形各異,富于變化,在字體整體設計上有很好的優勢。

      二、漢字的歷史

        中國文字——漢字的產生,有據可查的,是在約公元前14世紀的殷商后期,這時形成了初步的定型文字,即甲骨文。甲骨文既是象形字又是表音字,至今漢字中仍有一些和圖畫一樣的象形文字,十分生動。



      象形文字

        到了西周后期,漢字發展演變為大篆。大篆的發展結果產生了兩個特點:一是線條化,早期粗細不勻的線條變得均勻柔和了,它們隨實物畫出的線條十分簡練生動;二是規范化,字形結構趨向整齊,逐漸離開了圖畫的原形,奠定了方塊字的基礎。

        后來秦朝丞相李斯對大篆加以去繁就簡,改為小篆。小篆除了把大篆的形體簡化之外,并把線條化和規范化達到了完善的程度,幾乎完全脫離了圖畫文字,成為整齊和諧、十分美觀的基本上是長方形的方塊字體。但是小篆也有它自己的根本性缺點,那就是它的線條用筆書寫起來是很不方便的,所以幾乎在同時也產生了形體向兩邊撐開成為扁方形的隸書。

        
      大篆          小篆          隸書(張遷碑)

        至漢代,隸書發展到了成熟的階段,漢字的易讀性和書寫速度都大大提高。隸書之后又演變為章草,而后今草,至唐朝有了抒發書者胸臆,寄情于筆端表現的狂草。隨后,糅和了隸書和草書而自成一體的楷書(又稱真書)在唐朝開始盛行。我們今天所用的印刷體,即由楷書變化而來。介于楷書與草書之間的是行書,它書寫流暢,用筆靈活,據傳是漢代劉德升所制,傳至今日,仍是我們日常書寫所習慣使用的字體。

          
      草書(張旭)        楷書(歐陽詢)         行書(王羲之)

        到了宋代,隨著印刷術的發展,雕版印刷被廣泛使用,漢字進一步完善和發展,產生了一種新型書體——宋體印刷字體。印刷術發明后,刻字用的雕刻刀對漢字的形體發生了深刻的影響,產生了一種橫細豎粗、醒目易讀的印刷字體,后世稱為宋體。當時所刻的字體有肥瘦兩種,肥的仿顏體、柳體,瘦的仿歐體、虞體。其中顏體和柳體的筆頓高聳,已經略具橫細豎粗的一些特征。到了明代隆慶、萬歷年間,又從宋體演變為筆畫橫細豎粗、字形方正的明體。原來那時民間流行一種橫劃很細而豎劃特別粗壯、字形扁扁的洪武體,像職官的銜牌、燈籠、告示、私人的地界勒石、祠堂里的神主牌等都采用這種字體。以后,一些刻書工人在模仿洪武體刻書的過程中創造出一種非顏非歐的膚廓體。特別是由于這種字體的筆形橫平豎直,雕刻起來的確感到容易,它與篆、隸、真、草四體有所不同,別創一格,讀起來清新悅目,因此被日益廣泛地使用,成為16世紀以來直到今天非常流行的主要印刷字體,仍稱宋體,也叫鉛字體。

        
      宋代刻本             制式文字體

        在中國文字中,各個歷史時期所形成的各種字體,有著各自鮮明的藝術特征。如篆書古樸典雅,隸書靜中有動,富有裝飾性,草書風馳電掣、結構緊湊,楷書工整秀麗,行書易識好寫,實用性強,且風格多樣,個性各異。

        漢字的演變是從象形的圖畫到線條的符號和適應毛筆書寫的筆畫以及便于雕刻的印刷字體,它的演進歷史為我們進行中文字體設計提供了豐富的靈感。在字體設計中,如能充分發揮漢字各種字體的特點及風采,運用巧妙,構思獨到,定能設計出精美的作品來。

      三、拉丁字母文字的歷史

        拉丁字母起源于圖畫,它的祖先是復雜的埃及象形字。大約6000年前在古埃及的西奈半島產生了每個單詞有一個圖畫的象形文字。經過了腓尼基亞的子音字母到希臘的表音字母,這時的文字是從右向左寫的,左右倒轉的字母也很多。最后羅馬字母繼承了希臘字母的一個變種,并把它拉近到今天的拉丁字母,從這里開始了拉丁字母歷史有現實意義的第一頁。


      埃及象形文字



      腓尼基亞字母



      古希臘字母



      古羅馬字母

        當時的腓尼基亞人對祖先的30個符號加以歸納整理,合并為22個簡略的形體。后來,腓尼基亞人的22個字母傳到了愛琴海岸,被希臘人所利用。公元前1世紀,羅馬實行共和時,改變了直線形的希臘字體,采用了拉丁人的風格明快、帶夸張圓形的23個字母。最后,古羅馬帝國為了控制歐洲,強化語言文字溝通形式趨一,也為了適應歐洲各民族的語言需要,由I派生出J,由V派生出U和W,遂完成了26個拉丁字母,形成了完整的拉丁文字系統。

        羅馬字母時代最重要的是公元1到2世紀與古羅馬建筑同時產生的在凱旋門、勝利柱和出土石碑上的嚴正典雅、勻稱美觀和完全成熟了的羅馬大寫體。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家們稱贊它是理想的古典形式,并把它作為學習古典大寫字母的范體。它的特征是字腳的形狀與紀念柱的柱頭相似,與柱身十分和諧,字母的寬窄比例適當美觀,構成了羅馬大寫體完美的整體。


      柱體上的羅馬字體

        在早期的拉丁字母體系中并沒有小寫字母,公元4世紀--7世紀的安塞爾字體和小安塞爾字體是小寫字母形成的過渡字體。公元8世紀,法國卡羅琳王朝時期,為了適應流暢快速的書寫需要,產生了卡羅琳小寫字體,傳說它是查理一世委托英國學者凡·約克在法國進行文字改革整理出來的。它比過去的文字寫得快,又便于閱讀,在當時的歐洲廣為流傳使用。它作為當時最美觀實用的字體,對歐洲的文字發展起了決定性的影響,形成了自己的黃金時代。


      安塞爾字體


      卡羅琳小寫字體

        15世紀是歐洲文化發展極為重要的時期,在這一時期德國人古騰堡發明鉛活字印刷術,對拉丁字母形體的發展起了極為重要的影響。原來一些連寫的字母被印刷活字解開了,開創了拉丁字母的新風格。同時這一時期正是歐洲文藝復興時期,技術與文化的發展、繁榮迅速推動了拉丁字母體系的發展與完善,流傳下來的羅馬大寫字體和卡羅琳小寫字體通過意大利等國家的修改設計,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卡羅琳小寫字體經過不斷的改進,這時得到了寬和圓的形體,它活潑的線條與羅馬大寫字體嫻靜的形體之間的矛盾得到了完滿的統一。這一時期是字體風格創造最為繁盛的時期。

        18世紀法國大革命和啟蒙運動以后,新興資產階級提倡希臘古典藝術和文藝復興藝術,產生了古典主義的藝術風格。工整筆直的線條代替了圓弧形的字腳,法國的這種審美觀點影響了整個歐洲。法國最著名的字體是迪多(Firmin Didot)的同名字體,更加強調粗細線條的強烈對比、樸素、冷嚴但又不失機靈可親。迪多的這種藝術風格符合了法國大革命的精神,是有現實意義的。在意大利,享有“印刷者之王”和“王之印刷者”稱號的波多尼 (Giambattista Bodoni)的同名字體和迪多同樣有強烈的粗細線條對比,但在易讀性與和諧上達到了更高的造詣,因此今天仍被各國重視和廣泛的應用著。它和加拉蒙、卡思龍都是屬于拉丁字母中最著名的字體。

       
      迪多體              波多尼體

        一套完整的字母體系中,數字和標點符號也是重要的組成部分,阿拉伯數字是11世紀從印度經由阿拉伯傳到歐洲的。在早期的希臘、羅馬文件中是沒有標點符號的,文章中的句子用小點分開,直到15世紀,隨著印刷業的發展,標點符號才具有專業化。

       

       

      四、現代字體設計的發展

        文字發展的歷史也是字體設計的歷史,在文字結構定型以后,字體設計開始以基本字體為依據,采用多樣的視覺表現手法來創新文字的形式,以體現不同時期的文化、經濟特征。印刷技術的發明和歐洲文藝復興,極大地推動了字體設計在技術與觀念上的改進,人們開始講究藝術效果與科學技術的結合,出現了一種符合人們視覺規律的數比法則與強調色彩、形態、調子及質感的設計字體。工業革命時期,字體設計在商品銷售、文化教育和傳播科學技術方面發揮了空前的作用。印刷技術的發展加速了字體設計的多樣化,由英國人發明的黑體字在字體的形、比例、量感和裝飾上作了新的探索。各種符合時代特征的流行字體大量產生。


      現代主義字體中最為通行的三種字體

        現代字體設計理論的確立,則得益于19世紀30年代在英國產生的工藝美術運動和20世紀初具有國際性的新美術運動,它們在藝術和設計領域的革命意義深遠。現代建筑、工業設計、圖形設計、超現實主義及抽象主義藝術都受到其基本觀點和理論的影響。“裝飾、結構和功能的整體性”是其強調的設計基本原理。19世紀末20世紀初,源自歐洲的工業革命在各國引發了此起彼伏的的設計運動,推動著平面設計的發展,同時也促使字體設計在很短的二、三十年間發生了許多重大的發展和變化。工藝美術運動和新藝術運動都是當時非常有影響力的藝術運動。它們在設計風格上都十分強調裝飾性,而這一時期字體設計的主要形式特點也體現在這個方面。

        
      艾克曼體             莫斯設計的字體標志

        20世紀20年代在德國、俄國和荷蘭等國家興起的現代主義設計浪潮提出了新字體設計的口號,其主張是:字體是由功能需求來決定其形式的,字體設計的目的是傳播,而傳播必須以最簡潔、最精練、最有滲透力的形式進行。現代主義也非常強調字體與幾何裝飾要素的組合編排,從包豪斯到俄國的構成主義設計作品都運用了各種幾何圖形與字體組合的方法。


      各種字體組成的圖形

        20世紀50年代到60年代,現代主義在全世界產生了重大的影響,以國際字體為基礎字體的設計更加精致細膩。隨著照像排版技術的發展,進一步使字體的組合結構產生新的格局。60年代中期以后,世界文化藝術思潮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新的設計流派層出不窮。他們的一個共同特點是反對現代主義設計過分單一的風格,力圖尋找新的設計表現語言和方式。在字體設計方面許多設計家運用了新的技術和方法,在設計風格上出現了多元化的狀況。

        

        我國的字體設計源遠流長。有學者認為,它的產生可推溯到商代及周初青銅器銘文中的圖形文字,至今已有3500多年的歷史。其間經歷了春秋戰國以蟲鳥書為代表的金文字體、秦漢及其后的篆書字體、宋元明清的宋體印版字體及二十世紀的現代字體設計等幾個發展階段。

        
      民間鳥蟲書                  鳥蟲文

        漢字的構成形式決定了它是一種有巨大生命力和感染力的設計元素,有著其他設計元素、設計方式所不可替代的效應,具有強大的說服力與感染力。在現代迅猛發展的社會文化形態、經濟活動方式、科學技術條件、大眾傳播媒介的推動下,現代漢字藝術設計從世界其他國家吸取精華,并將之融合到強烈的民族個性之中,憑借其獨特的表情獲得強烈的視覺感染力。作為高度符號、色彩的視覺元素,漢字越來越成為一種有效的信息傳達手段。

        

        新的字體設計發展潮流中有幾種引人注目的傾向。一是對手工藝時代字體設計和制作風格的回歸,如字體的邊緣處理得很不光滑,字與字之間也排列得高低不一,然后加以放大,使字體表現出一種特定的韻味。其次是對各種歷史上曾經流行過的設計風格的改造。這種傾向是從一些古典字體中吸取優美的部分加以夸張或變化,在符合實用的基礎上,表現獨特的形式美。如一些設計家將歌德體與新藝術風格的字體簡化,強化其視覺表現力度,并使之具有一些現代感。還有的將強調曲線的早期新藝術運動的字體加以變化,使其具有光效應藝術的一些視覺效果。另外產生了不少追求新穎的新字體,普遍現象是字距越來越窄,甚至連成一體或重疊,字形本身變形也很大,有些還打破了書寫常規,創造了新的連字結構,有的單純追求形式,傾向于抽象繪畫的風格。

       





      以歌德體為基礎的新字體

        20世紀80年代以來,電腦技術不斷完善,在設計領域逐步成為主要的表現與制作工具。在這個背景下,字體設計出現了許多新的表現形式。利用電腦的各種圖形處理功能,將字體的邊緣、肌理進行種種處理,使之產生一些全新的視覺效果。最后是運用各種方法,將字體進行組合,使字體在圖形化方面走上了新的途徑。



       

      來源:模板無憂//所屬分類:字體設計教程/更新時間:2008-08-20
      相關字體設計教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