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豆瓣網的調查分析_策劃盈利教程
推薦:Web2.0 社區焦聚、發展的理解最近在做一些事情,觀察朋友做的社區,也和朋友探討,也在思考這方面的問題,覺得做起來一個社區的確不容易。 覺得最難的:初創社區,如何讓用戶焦聚?基本上這個問題也就是社區能否發展的核
一、 什么是豆瓣?
豆瓣網由前某物流咨詢公司CTO楊勃于2005年3月創辦,啟動資金是楊勃幾個朋友共計不到20萬人民幣的天使投資,以獨到的書評、影評、樂評主題社區著稱,因為開創了國內Web2.0新模式而聞名。從構想到技術實現均由楊勃一人完成,業內對此有“一個人的豆瓣”的評價。豆瓣的得名來自于楊勃曾經居住的北京朝陽門附近的豆瓣胡同。
(一)alexa數據
1.alexa排名:1699(3月平均)
表一:6個月排名數據變化表
2. 每百萬用戶登陸數:391(3月平均)
表二:6個月訪問人數變化表
3. 單個用戶頁面瀏覽量:9.1(3月平均)
(二)網站相關數據
官方頁面數據:
1. 成立于2005年3月6日
2. 注冊成員數:145044
3. 城市居民數:22258(注冊成員中按城市自主分類者)
4. 成立小組數:5981
備注:以上具體數據均為2006/4/18頁面即時數據。
頁面觀察數據:
1. 平均每天增加注冊成員900人左右
2. 平均每天增加城市居民數150人左右
3. 平均每天增加小組數50個左右
4. 小組數據:超過1500個小組是10人以上,最多人數小組為“愛看電影”(5537人);60%的小組為5人(含5人)小組,其中1人小組占40%。
備注:以上觀察數據均為2006/4/7—2006/4/18時間段內頁面觀察所得。
從以上數據,豆瓣的用戶發展數目比起同級別排名的網站并不算突出;從數據圖表可見,它的用戶曲線和訪問曲線都是比較平緩的,考慮到它的網站性質和經營策略,豆瓣的用戶基數和用戶上升幅度雖然不高,但目標用戶比例較高,用戶的流失相對減少。
(三)網站發展狀況
以下為引用的內容: ●2004年9月楊勃為自己的旅行網站制作了商業計劃書,并且將這個網站命名為“驢宗”,在論證這個商業計劃時朋友的建議讓楊勃放棄了“驢宗”,將眼光投到“書”這個更寬廣的領域。 ●從2004年10月開始開發,經歷了5個月,2005年3月6日,楊勃的豆瓣網開張了,并且第一天就有用戶注冊。 ★05/04/09 小組藏書功課開通。 ★05/04/12增加小組發言修改功能;增加針對某本書的評論,分離了對某本書的評論和討論;對關鍵詞的搜索結果確定以站內收藏人數排序。 ★05/04/14豆瓣的界面特別是收藏部分做了大的更新,對URL也有簡化。 ★05/04/19增加 “和你口味最像的人”,還在部分書的介紹頁里開通了“豆瓣成員認為類似的書”。 ★05/04/20針對用戶和小組推出個性化域名服務。 ★05/04/22推出針對站內評論的rss feed。 ★05/04/25第一個公益性質的小組出現在豆瓣。 ★05/04/27用戶上傳書目功能開通(試驗性運行)。 ★2005年5月2日,因為小組“愛看電影”的迅猛發展,豆瓣電影單列開通。 ★05/05/23開通“WISHLIST”,開始測試對個人的推測清單。 ★05/06/06 “標簽”從豆瓣的主菜單里消失了,標簽列表成為豆瓣讀書和豆瓣電影頁面的一部分。 ★05/06/14增加了代碼生成器,用戶看過、在看、想看的書或者電影都可以自動顯示在自己的BLOG上。 ★2005年7月6日,因應香港用戶快速增長及活躍,開通繁體字版本,網站針對港臺用戶增加個性化服務;相關的更新,豆瓣增加數萬種港臺出版的圖書名目,還有在臺灣第二、三大網上書店——金石堂和誠品的購買鏈接和售價;增加了旌旗書市的購買鏈接和價格。 ★2005年7月18日,豆瓣音樂單列開通。 ●到2005年7月底,豆瓣網注冊用戶已接近萬名,日訪問量近20萬。 ★2005年8月23日,豆瓣推出同城。 ●到2005年9月底,豆瓣網注冊用戶已達3萬多名,日訪問量超過20萬。 ★2005年10月7日,開通二手書碟交換功能。 ●2005年11月,網站從上海搬到北京運營。 ●2005年12月,豆瓣網英文版(http://www.douban.net/)上線,��...��的合作。 ●到2005年12月,由1個人開發、4個人運營的書評、影評、樂評網站豆瓣網,已經有5萬多名注冊用戶。 ●到2006年2月,豆瓣網注冊用戶過10萬。 ●到2006年3月,豆瓣網開通一周年,注冊用戶過11萬。4000 個小組,50人以下小組占90%。 備注:帶●標志信息為網站市場規模發展情況,循相關新聞報道整理;帶★標志信息為網站功能服務發展情況,循網站站務網志整理。 |
(四)網站市場推廣手法及品牌現狀
與傳統門戶網站依靠大規模、高成本的市場營銷推廣自己的手法相異,“豆瓣”的知名度基本上是通過最原始的人際傳播方式實現的,也就是依賴于“一傳十、十傳百”的口碑傳播。
要讓用戶產生指數型上升,不光要東西好,還要有兩種人:一種是識貨的人,他們扮演著意見領袖,周圍的人對他們高度信任;還有一種是天生的傳播者,他們雖然可能只略知一二,卻玩命地對跟人談論新鮮事物,成為人際網絡的樞紐。在豆瓣網的用戶群里,兩種人都不缺。
在網站創始人楊勃看來,豆瓣網的成長歷程中有三個關鍵的時間點。第一個,是網友topku在自己的BLOG上提到了豆瓣網,那代表著用口碑傳播開始自發進行;第二個,是IT評論人洪波在BLOG上提到了豆瓣網,從那以后,豆瓣網開始成為網上的主流話題之一;第三個,是他聽用戶說,有朋友在日常談話里提到了“豆瓣”,口碑傳播終于蔓延到線下。
而事實上,雖然豆瓣以其產品的吸引力確實引來IT界的廣泛關注和用戶群的自發傳播,但在其運營上還是有市場促進動作的:
首先,網站建站伊始就在《讀書》和《萬象》這兩本國內相對高端的讀書類雜志投放過廣告,此后也保持著一定的投放頻率,這是在目標用戶群明確基礎上的針對性市場導入行為。
其次,網站在功能設置上很注意與用戶個人站外BLOG的關聯導引,鼓勵并教導用戶把豆瓣的圖、文通過URL的形式作為個性內容補充到個人的站外BLOG中,這是一種與市場領先產品主動結合的開放性市場推廣思維。
再次,豆瓣在運營中注意掌握類別用戶,如在《查令十字街84號》在國內上市前后,該書的中文版譯者在豆瓣網上和讀者們頻繁互動,還把自己其他譯作的讀后感拿出來和網友們分享。而在此之后,有很多中文譯者慕名加入了豆瓣的用戶群,由此而來是更廣范圍的用戶輻射作用。而在香港用戶表現活躍之際,豆瓣網就順勢推出了針對港臺用戶的系列個性化服務,令該地區用戶此后增長明顯。
現在,豆瓣網被視為中國WEB2.0應用的示范網站,在多個行業評選和第三方排名中皆處于前列。除了每月增長的用戶數字,能證明其成功和品牌效應的莫過于遍地開發的仿“豆瓣”網站,就連成名已久的大眾點評網,在其最新上線的3.0版本從產品、架構到引導文字都有很明顯的豆瓣痕跡。
當然,豆瓣網能夠在一年的時間內達到現在的市場規模,在業內引起這么廣泛的回響和研究熱潮,收獲那么多的用戶口碑,歸根到底還是在它能抓準用戶定位、把握到用戶核心需求并能提供到相關服務這一關鍵市場點上。
分享:網絡廣告之一:交互廣告,是個大部分人覺得很忌諱的網絡盈利模式,仿佛靠此盈利頗有點不智慧,但是智慧的站長們一旦有了流量就開始掛Google AdSense,現在還可以選擇阿里媽媽。網絡和報紙、電視一樣,都是媒體,媒
- 相關鏈接:
- 教程說明:
策劃盈利教程-關于豆瓣網的調查分析
。